
中东的局势,就像一盒被踢翻的棋盘,棋子散落一地,谁也看不清下一步。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倒台,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但比这更快的是它的邻居以色列,这边大马士革城头还没换好旗,那边的战机就已经呼啸而起。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他们正在“重塑中东”。这话听着宏大,但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趁你病,要你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巴以冲突外溢了,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借着乱局展开的区域战略大洗牌。
以色列的算盘,不止边境安全
一开始,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还找了个不错的由头。叙利亚南部德鲁兹人和新政府武装起了冲突,以色列说,为了保护和本国德鲁兹人有联系的同胞,也为了边境安全,必须动手。于是,对苏韦达和德拉省的军事目标进行了两轮打击。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毕竟戈兰高地就在旁边,谁都不希望家门口生战。但当叙利亚内乱彻底爆发,阿萨德政权垮台的那一刻,以色列的真实意图就藏不住了。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边境管理”,而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毁灭性打击。
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目标只有一个:彻底瘫痪叙利亚的防空能力。根据他们自己公布的战果,超过90%的叙利亚地对空导弹系统被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的防空网,就这么在几天之内被彻底“格式化”,变成了“有空无防”的状态。
这时候再回味内塔尼亚胡那句“重塑中东”,就明白了。他把阿萨德的倒台,和之前打击哈马斯、真主党联系起来,意思很明确:以色列要亲手拆掉所有对其有威胁的积木,不管这积木现在是谁在玩。
抵抗之弧断裂,核阴影笼罩
以色列这么做,打的其实是伊朗的脸。多年来,伊朗在中东费心搭建了一个所谓的“抵抗之弧”,从黎巴嫩的真主党,到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再到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这是一条串联起来的战略防线,也是伊朗影响力的延伸。
叙利亚,就是这条弧线上最关键的一环,是地理上的枢纽。现在,这个枢纽被敲掉了,整个链条也就断了。伊朗一下子被剥掉了战略缓冲,几乎是直接暴露在了对手的兵锋之下,被“砍掉了左膀右臂”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对手会做什么?历史的教训是,它会去寻找最极端的自保手段。国际上很多人都在担心,被孤立的伊朗会不会干脆放手一搏,加快核武器的研发,甚至直接搞一次核试验来证明自己不好惹。
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以色列军方已经公开表示,正在紧盯伊朗的核设施,做好了“定点清除”的准备。而美国白宫则轻描淡写地为以色列背书,说这是“自卫行为”。可以想见,一旦特朗普回归,那套“极限施压”再来一遍,中东的火药桶恐怕一点就着。
在一片喊打喊杀和强权逻辑中,中国的表态显得很不一样,也很有分量。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说得非常直白: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任何导致局势升级的行动都不应该发生。
这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点明了一个最基本的国际法则: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不能靠谁拳头大谁说了算。中国外长王毅的讲话,则把这个道理说得更透彻:“中东是中东人民的中东,不应沦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说白了,中国的主张就是,外部势力不要再插手了,让这个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解决问题要靠对话,依据的是联合国决议,而不是炸弹。这和当前靠军事行动来“重塑”秩序的做法,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说到底,中东乱局的根子,还是巴勒斯坦问题没解决。一些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只要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权利还得不到保障,这种表面的和平就脆弱得像一张纸,随时都可能被新的冲突撕得粉碎。
以色列宣称的“重塑中东”,本质上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是其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但靠武力建立起来的秩序,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它没有解决任何根本矛盾,只是把原有的矛盾用更激烈的方式掩盖了起来,就像用一块烧红的铁板去压住一个火药桶。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征服得来的。它来自于对彼此主权的尊重,来自于坐下来谈的耐心,来自于解决那些最根本、最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条路或许漫长又乏味,但却是唯一能避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世代代活在地缘政治绞肉机里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