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土地的风吹过脸颊时,总带着一股特有的、湿润的泥土气息。上次开车经过松嫩平原,看着窗外一望无际、油亮亮的黑土地,心里就忍不住想,当年那些背井离乡“闯关东”的老辈人,第一次踏上这里,得激动成啥样?这片地是真养人啊,硬生生撑起了“新中国长子”的名号。可这些年,大家伙儿在新闻里、在聊天中,总免不了提起东北的“难”:年轻人往外跑,老厂子转型吃力,那份曾经的荣光,好像蒙上了一层霜。咋整?这块宝地,还能不能重现生机勃勃的模样?
提到东北,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黑龙江、吉林、辽宁这“铁三角”。没错,那是核心。可你要真往西边走走,过了松嫩平原,走到那片天地交接处,那就是蒙东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望不到边,骏马奔腾;兴安岭的林子密得阳光都漏不下来,藏着多少宝贝。说实在的,那种辽远和壮阔,一点不比名声在外的西伯利亚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啊,这份独特的美,知道的人还是少了点。
老天爷待东北确实不薄。就说这黑土地,全球也就三块这么大的,捏一把能攥出油似的,天生就是种粮食的好地方。那大片大片的森林,不只是木材仓库,更是顶重要的“绿肺”。河流奔腾不息,水能资源多得是。现在全球变暖,这高纬度地方的潜力,反而被更多人惦记上了,说是未来的“大粮仓”、“大牧场”。
但在这片沃土上折腾,也真不容易绊脚。就说那行政区划,有时候绕得人头晕。大兴安岭,多响当当的名字啊!可它卡在黑龙江西北边,又跟内蒙古紧紧挨着。历史上就来回倒腾过好几回,归属问题复杂得很。现在名义上是归黑龙江管,但底下好些县市呢,又挂在呼伦贝尔或者黑河名下,拧巴得很。听说当地朋友调侃,这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为啥这样?说白了,背后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两边的博弈。林子底下埋着矿,山水之间藏着景,都是实打实的宝贝,谁不想分一杯羹?怎么开发,怎么协调,头疼着呢!
两地也在想办法。比如搞跨行政区划的合作区,试图拆掉那些看不见的围墙,让资源流动起来,彼此借力。想法挺好,真干起来,难处就暴露了:谁牵头?谁说了算?利益怎么分才公平?听那边的朋友私下唠嗑,说协调起来磕磕绊绊,效果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压力之下,东北各地也在摸索新路子。大连,多牛的海上门户啊,可这些年步子越来越大,地不够用了,憋得慌。于是有了“大连20”这个提法——干脆在边上打造一个全新的唐山新区,定位高得很,什么东北亚航运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要承接老城的产业转移。说白了,就是给大连找个宽敞的“新家”。要是真能搞成,不仅大连能喘口气,周边一大片也能跟着沾光,指望它能成为新的发动机呢。
除了向外扩展地盘,内部调整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两年,网上时不时就能看到“兴安省”的讨论。大概意思就是,把现在拧巴的大兴安岭地区,再加上黑龙江和内蒙邻近的一些地方,捏合成一个新省份。支持的人觉得,这样省心,彻底解决“谁管谁”的糊涂账,资源也能整合起来一起发力,让这片区域真正协调发展。但这想法,听着挺美,落地太难。那么多利益方,怎么摆平?调整区域,老百姓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坎儿。
说到东北内部调整,还有一个热话题绕不开——长春直辖。长春,东北腹地的老牌工业重镇,这些年确实挺争气,发展有目共睹,俨然成了东北的一颗明星。有人就呼吁了:长春位置好、底子厚、科教资源也强,够格当直辖市啊!一旦直辖,地位嗖嗖往上窜,带动力肯定更强,对东北整个大盘子都是利好。你看重庆直辖后那发展速度,谁不眼馋?长春要是也能走这条路,说不定真能成为撬动东北振兴的新支点。但也有泼冷水的:直辖了,会不会把周边的人才、资源一股脑全吸过来?周边城市怎么办?这关系可太难拿捏了。
我在东北旅行时遇到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他抿了口小烧,叹了口气:“当年咱为国家流大汗,造机器、出粮食,一点不含糊。现在遇到坎儿了,咱东北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还在!你看大连在想法子‘扩容’,长春琢磨着‘升级’,连最头疼的林区归属都有人在讨论‘新方案’,这不就是在找出路嘛?”他这话听着朴实,却点出了关键:东北没躺平,还在努力折腾!
从“闯关东”的血泪拓荒史,到今天探索“新东北”的种种可能,这片黑土地的故事从来没断过。它有过高光,也有过低谷,但生命力一直都在。困难确实不少,人口流失像伤口一样隐隐作痛,老工业转型的担子重得压弯了腰,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行政区划问题更是现实的绊脚石。有人觉得希望渺茫,在网上发发牢骚;也有人,特别是很多留下来的年轻人,憋着一股劲儿在尝试新东西。我觉得吧,东北的出路,光靠调整区划或者树个标杆城市,可能还不够解渴。它需要更实在的东西:怎么能让年轻人觉得这里也有奔头?怎么让老树真正发出新芽?怎么让那些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变成大家口袋里的实惠?这片土地深厚着呢,底子还在。那份几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闯劲儿,也许就是它重新焕发生机的火种。未来会怎样?谁也不敢打包票,但看着它还在努力挣扎、探索,总让人觉得,希望并未走远。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