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那边挥起一记重拳,想着350万美元砸下去,怎么着也能让中国的航运业趴窝。
顺带着,还能给自家歇了几十年的造船厂,打上一针强心剂。
谁知道呢?这拳头像打进了棉花里。
人家压根不接招,扭头就走了。
结果,75%的中国船掉头去了亚洲和欧洲。
留给美国的,是越来越冷清的码头。而另一头的新加坡,港口忙得都快冒烟了。
这笔账,到底是谁算错了?
老船长的病新大夫能治吗
去年十月,特朗普拍板的收费政策,靴子落地。
规矩简单又粗暴:中国造的大船,只要敢开进美国港口,停一下,就可能掏上百万美元。
要是船东也是中国公司,还在中国船厂下过单,那对不起,费用直接拉满,350万美元“天花板”伺候。
这价码,直接刷新了全球港口收费的认知。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山响。他们觉得,成本提到这个份上,国际航运巨头们总该服软了,乖乖把订单转给美国船厂吧?
想法很“美国优先”,但他们好像忘了自家的家底。
美国的造船业,可不是病了一天两天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走下坡路,现在全球新船订单,美国能拿下的份额,连1%都不到。
反观中国呢?今年造好的、新接的、手头攥着的订单,全球占比分别是55.7%、74.1%和63.1%。
这差距,根本不是几张收费单能填平的。
再说,船厂又不是便利店,说开就开。
那背后是码头、是龙门吊、是成千上万熟练的老师傅,更是一张牵动全身的供应链大网。
这些东西,都是几十年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靠一道命令就想平地起高楼?简直是白日做梦。
其实,这政策出来前,反对声就没断过。
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警告,这政策不是单单针对中国,全球船队里跟中国沾亲带故的船太多了,真要搞,98%停美国港口的船都得交钱。
这哪是精准打击,这是要扫射全场。
听证会上,美国自家的煤炭、农业、服装行业代表,急得直跳脚。
他们说,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的船,这笔天价费用,最后只会把所有东西的运输链都给打断。
物价飞涨,到头来,还不是所有美国人自己买单。
你打你的我走我的
中国公司的反应,比所有人想的都快,都干脆。
政策的墨迹还没干,中远海运这些巨头,已经悄悄开始了一场乾坤大挪移。
不等你的棒子落下,我先把头缩回来。这招,玩得漂亮。
高达75%的中国制造船舶,直接从美国航线撤了出来。
这些庞大的运力也没闲着,转身就扑向了亚洲内部、欧洲,还有其它国际航线。
这调整的速度和决心,让整个市场都看傻了。
今年上半年,中远海运在中国大陆的业务涨了9.5%,亚洲区内涨了5.2%,其它国际航线更是猛增11.9%。
不多不少,正好把退出美国市场的坑给填上了。
更有意思的是,唱这出戏的还不只中国人。
一个联盟里的法国达飞、台湾长荣,也都是明白人,纷纷换上非中国造的船去跑美国航线,完美规避。
就连韩国现代、日本ONE这些看似局外的公司,也开始重新排兵布阵,调整船队。
东边的寂静西边的狂欢
釜底抽薪,效果立竿见影。
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停靠量,应声暴跌32%。
曾经堵得水泄不通的洛杉矶港、长滩港,如今常常能看到空荡荡的泊位,眼巴巴地等着船来。
加州港务局的预测更悲观,照这么下去,美国西海岸的货运流失量,可能高达320万吨。
港口的冷清,像一股寒流,迅速传遍了整条产业链。
码头工人的工时少了,卡车司机接不到活儿,仓库也越来越空。
这一幕,其实有点眼熟。
2018年的关税战,想打压中国产业链,结果逼得中国搞起了内循环,强化了自主能力。
后来的芯片战,更是催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绝地反击。
这一次轮到航运和造船,中国还是老法子,用内部的结构调整,来化解外部的风险。
中国的船不来了,可全球的生意不能停。
这场大迁徙,无意中搅动了全球航运资源的重新分配。
上半年,欧盟港口来自中国船的货运量,涨了28%。东南亚主要港口,更是猛增35%。
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热闹起来。中欧班列的预订量,同比暴涨四成。
满载货物的火车,从西安、重庆出发,一路向西,完美绕开了太平洋上的是非之地。
美国的邻居们,成了最直接的赢家。
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猛增25%,加拿大的港口吞吐量也涨了12%。
原本属于美国的蛋糕,正被大家悄悄地分着吃。
谁来收拾这烂摊子
这场政策豪赌,绕了一大圈,账单最终还是递回了美国人自己手里。
国际航运咨询公司预测,这政策会让太平洋航线的运输成本,直接上涨15%到20%。
美国商会的报告算得更细:美国进口成本要增加120亿美元,出口竞争力下降8%。
高盛的报告更是直白,说这会让美国的通胀率再额外上升0.4个百分点。
兜兜转转,为这场任性买单的,还是美国的普通老百姓。
至于那个最初的目标——重振美国造船业,更是成了个笑话。
韩国现代重工今年的新订单里,美国订单的占比,从去年的12.4%骤降到3.2%。
与此同时,中国船企的欧洲订单,增长了34%,东南亚订单,增长了67%。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自己的票。
哈佛大学一位专家说得一针见血:这是在用19世纪的思维,去解决21世纪的问题。
结语
特朗普政府本想筑起一道堤坝,改变全球航运的流向。
但他显然低估了市场这股洪流的力量。
事实证明,全球化这条大河,不会因为一处的堵塞就停下脚步,它只会绕开障碍,冲刷出一条更宽阔的新河道。
中国的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全球布局。
那些曾经可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企业,在这场风波里,被迫学会了如何更聪明地配置全球资源,学会了主动规避风险。
他们用行动告诉世界,面对压力,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自己来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