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你以为把钱投给朝鲜,只是赌运气?2个中国老板的“冷库+木材厂”最终收获,出人意料对立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72 发布日期:2025-10-08 12:46

正文:

在黄海的另一侧,海风一年四季都带着咸味。山东那位做海鲜的老板,第一次去朝鲜海岸边时,正是秋天,螃蟹肥得壳都快撑裂了。他记得那时码头上的木板有点松,踩上去会吱呀作响,但眼前的收成让人暂时忘了谨慎。那几年,他和当地一家朝鲜会社合作,螃蟹、贝类一箱箱运回国内,生意做得干净利落,双方像多年朋友一样信赖彼此。

转折出现在一个春天的傍晚。那天他正坐在宿舍院子喝茶,对方的业务员笑呵呵推开门,说有个好机会——租个小港口给他用,条件是先建一座冷库。理由听上去无懈可击:港口有渔船,却缺存货的地方,老板有资金,当地有地皮和港口,双赢的事,何乐不为。实地考察后,他甚至开始畅想未来二十年的稳定合作,便一口答应了。

冷库盖好了,港口却在一纸“市里通知”后关上了大门。彼时朝方笑意依旧,“冷库还是你的”,但没多久,一摞摞账单接踵而至:地租、管理费、水电费,还有他根本叫不出名字的杂费,加起来已高过冷库造价。交钱或抵库,两条路,他选不出第三条,找关系找部门跑了几个月,到头来,只能目送那座冷库被收走——仿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参与游戏。

有过相似经历的不只他一人。另一位来自东北的木材商,听信了“参天大树就等你来加工”的说辞,把设备和工人都带进了朝鲜。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原料归他加工,朝鲜五年内不得外售。厂房五个月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待命,可运输木材的卡车一次都没出现。推脱、延期、再推脱,直到他也像前者一样,明白合同在这里更像一种礼节性的仪式。

海上的故事更带着几分戏剧色彩。大连船长的捕捞船在国内有手续麻烦,闲置便等于失血,便接受了朝鲜出海域、他出船的四六分成。但一到港口,朝方就亮出了“法律规定”:中国船员不能在海域作业,先交手技术,再由本地人出海。他在不情愿中妥协,却一次次看见收获少得连油钱都不够,而经验告诉他——鱼货已经去了别的码头。几番申诉无果,他在一个夜里悄无声息收拢船员,将船开回了北方海岸。等到朝方带着保卫部、安全部上门,找到的只是一名倒霉的翻译。

这些陷阱往往有相似的轮廓——在表面合作的糖衣下,隐藏着政策的空白、规则的随意,以及被有意放大的“互惠”假象。投资矿产的,把设备送到山口才发现对方要的是机器,不是矿。做房地产的,盖到一半突然停工;轻工业加工的,没等回本就被高昂基础成本压得透不过气。朝鲜的电力依靠自己解决,通信按分钟计费,各级部门的临时收费随时可能打乱账本。至于制裁下的设备进口,正规途径几乎封死,旁门左道留给投资者的只有风险。

外人往往低估了语言这道关卡的分量。朝鲜本地翻译有时替自家人说话,中国翻译又未必懂当地制度细节。在这些沟通的缝隙里,项目可能一寸寸陷进泥潭。甚至连最平常的私人安排,也可能被解读成不利于项目推进的信号。

黄昏时分,黄海的海面会泛起深蓝色的光,岸边偶尔有渔船的桅杆慢慢晃过。那些曾经满心算着回本的人,也许会突然想起,第一次踏上对岸那片滩涂时的心情——一切像未开封的盒子,里面装着故事,也可能是深不见底的空。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