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25岁任军委副主席!七大却落选中央委员,毛主席直言:这很不合理!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21 发布日期:2025-11-23 16:31

在红军年代,我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勇善战的杰出将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将领们年纪轻轻便已崭露头角,例如年仅20岁的陈海松便担任了红九军的政治委员,21岁的寻淮洲则成为了军团长,而23岁的林彪则荣任红四军的军长。

星辰璀璨,他们众多英豪,多已英勇献身,未能亲眼目睹革命最终的胜利曙光。然而,在我党我军的壮阔历程中,他们已然镌刻下永恒的传奇。

在这些杰出的将领行列中,尚有一位常被遗忘的佼佼者。他年仅25岁便荣任军委副主席,位至尊崇,权重一时。然而,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却逐渐低落,甚至在党的七大上,竟然连中央委员的席位都未能如愿。当毛主席听闻此事后,立即公开表态:“如此情形,实乃不妥。”

这位人物是谁?为何他能受到毛主席这样特别的礼遇呢?

1934年十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撤出苏区,踏上征程,前往贵州,以期与贺龙将军所率的部队实现汇合。

然而,因博古与李德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在跨越四道封锁线、历经湘江战役的严峻考验后,兵力锐减至仅剩三万余人。

目睹红军遭受如此惨重损失,毛主席心中焦虑万分,然而,在当时他的影响力有限,言语亦难以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在关键时刻,一位人物的降临,使得毛主席原本郁郁寡欢的心情,不禁泛起了一丝喜悦。在毛主席的心目中,唯有此人方能破解眼前的僵局。

这位人物正是现职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

王稼祥,安徽泾县人士,自幼勤奋好学,对问题钻研深入。他是一位怀有炽热爱国情怀的佼佼者。进入中学后,接触到革命思想,便立志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

在十九岁的青春年华,王稼祥毅然确立了自己的革命信念,投身共青团的行列,自此踏上了坚实的革命征程。

王稼祥学识渊博,才智敏捷,自加入团组织以来,便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因此,组织决定将他派往莫斯科深造,以期他在文化领域取得更高成就。

踏上苏联的土地,成为王稼祥革命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

与王稼祥并肩,党组织亦将杨尚昆、王明、博古等一众才俊派遣至苏联深造。这些人日后均在我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党内的“风云人物”。

1930年,王稼祥学成归国,起初在上海党中央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职务。随后,一年之后,他被委以重任,被派往中央苏区,肩负起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重任,并兼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一职。

王稼祥年仅25岁。

在红军众多年轻有为的将领之中,王稼祥虽以“一介文人”著称,却并非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领导者。这一特质也使得他与博古等人的命运轨迹迥异。

在那时,党中央深受“王明路线”的负面影响。王稼祥,因曾与王明同窗,在苏联享有高位与重权。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王稼祥毅然脱离了“王明圈子”。

他观察到,在中央苏区,无论从事何种事务,若是遵从王明的命令,常常效果不佳;反之,若效仿毛主席的做法,则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自此,王稼祥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一边,成为了一位忠实的拥护者。在1932年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关键会议中,有位成员投下了反对票,那就是王稼祥。

王稼祥的举动令毛主席颇感意外,然而毛主席亦敏锐地认识到,王稼祥必将成为其得力的助手。

红军长征启程之际,鉴于王稼祥曾身受重伤,博古曾犹豫是否让他一同前行。然而,毛主席坚持己见,力排众议,成功将王稼祥纳入自己麾下的军团。

湘江战役结束之后,王稼祥深刻意识到了博古、李德对红军的盲目指挥,于是他首先找到了张闻天,向他征询意见。

张闻天亦认同博古对红军的指挥能力不足,坚信毛主席的领导至关重要。在与张闻天商议妥当后,王稼祥随即拜访周恩来及彭德怀等人,倾吐己见。抵达遵义后,王稼祥力主将博古撤换,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均对此表示坚决赞同。

终而言之,王稼祥向毛主席告知遵义即将召开会议的消息,毛主席闻言便欣然回应:“甚好,我完全赞同。”

1935年1月15日,历史性的遵义会议隆重召开。会上,王稼祥虽身负伤痛,仍毅然出席,其关键一票对会议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更是勇敢地提议,任命毛主席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肩负起红军军事指挥的重任。

王稼祥的提议获得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会议结束后,由毛主席、周恩来和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的代表团应运而生。

此刻的王稼祥,已彻底成为毛主席军事领域的得力助手。

几十年后,毛主席仍对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记忆犹新:“他(王稼祥)是一位有功之臣,是首位在教条主义浪潮中挺身而出,坚定地站在我这边的人。在遵义会议上,他投下了决定性的关键一票。王稼祥的功绩远超过失。”

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挽救党、红军乃至中国革命,关键在于选出了正确的领导核心——毛主席。在此过程中,王稼祥的贡献尤为突出,其功绩不可磨灭。

随着毛主席逐渐担任党的主要领导职务,王稼祥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减轻。鉴于他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干部,平日里与干部和群众的交流较为有限,缺乏深入的沟通。因此,在1945年我党召开的七大上,王稼祥以204票的得票结果未能当选为中央委员。

王稼祥未能当选,使得毛主席深感震惊与意外。毛主席明确表示,王稼祥未被选为中央委员,这一结果极不合理。

于是,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20次全体会议上,毛主席亲自向王稼祥发表讲话,强调他在历史上的功绩远超过失,尤其在遵义会议中投下决定性的一票。毛主席接着说道:“在昨天的中央委员选举中,他并未当选,因此,主席团将他列为候补中央委员的首位候选人。希望各位能够支持他。”

王稼祥未能当选中央委员,但他对此并不介怀。他表示:“幸亏我没有当选,毕竟我身体欠佳,若是当选恐怕无法承担更多的工作,反而不美。”

王稼祥所展现的高尚品质,正是每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应有的本真风貌。

后来,得益于毛主席的鼎力相助,王稼祥跻身于排名第二的候补中央委员行列。纵然他最终未能当选为中央委员,毛主席及党中央的领导同志仍旧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重视。

1949年,关于新中国的首都选址问题,毛主席特地征求了王稼祥的意见,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确定将新中国的首都定在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亲自点将,委派王稼祥出任我国赴苏联的首任大使。

1956年,王稼祥在中共八大上荣任中央委员及中央书记处书记。然而,庐山会议之后,因他对中央政策缺乏深刻理解,思想未能与时俱进,他逐步失去了参与工作的机遇。

自那以后,王稼祥的官职始终平凡无奇,不再重现他早年那般的辉煌。

在特殊时期之际,得益于毛主席的深切关怀,他在我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外交事宜。

遗憾的是,他的健康状况堪忧,不幸于1974年1月离世,享年68载。

王稼祥在25岁之龄便荣膺军委副主席之职,其前半生可谓成就斐然,堪称辉煌。在我军历史上,鲜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具备如此显赫的履历。

纵然王稼祥的余生多波折,历史却永远铭记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英勇“挺身而出”,以及他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