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泽连斯基那条“发动第三次战争”直接挂在头条,整个人都愣住,以前乌克兰这位总统还在跟欧洲人聊什么“俄控领土可以纳入谈判”,这回突然画风一转,上来就是硬碰硬地丢威胁,前后差一天,也太刺激。其实也不是一时冲动,怎么看都是早就磨刀霍霍。基辅的安全论坛那个现场气氛,领导人白衬衫下,表情杵在微笑和紧张之间,能有多压抑。泽连斯基本身台词还不算长,意思只守住顿巴斯,一旦撤离,直接升级,“第三次战争”,全世界都炸锅,欧洲代表愣住,华盛顿很快有了反应,特朗普那种职业习惯,他嘴上说不怕被威胁,结果实际还是把会议提前。
本来特朗普只想和普京先谈,乌克兰算半边闲人,结果视频会议马上召集,德国法国都拉进来,气氛像是开了一场家族饭局,中间一个小侄子突然插话,所有人都得听。这种折中局面,其实已经说明了谁才是这场游戏里真正的变量。很多人觉得泽连斯基是一时头脑发热,但他算准了特朗普这个性格,不怕闹,但怕麻烦。只要乌克兰不“配合”,美俄协议就像蛋糕上掉了根头发,哪怕最后吃下去,总归不舒服。
乌克兰这三年,差点把国运赔光,军队累到天天想回家,总统顶着巨大的国内压力,国外援助一天天缩水,还被美国放风,说要培养“新总统”。季莫申科扎卢日内这些名字常在传,美国有一套专门换盟友领导人的流程,谁都知道,乌克兰要是真的顺着美国和俄罗斯搞妥协,等于自己先变边角料。泽连斯基这次换了人设,不管谈得多温和,说到底还是靠强硬保命,对弱者来说,只有被关注才有资本,妥协就等着被淘汰。
心理学讲绝境反击,也没什么复杂的,跟猫被追到角落里,毛都炸了,亮利爪谁敢碰。这个威胁起码制造了足够的不确定性,欧洲美国俄罗斯,谁都得多想几步。特朗普表面上一副不动声色,本质上还是怕出岔子,怕闹大。美俄会晤如果因为乌克兰出事,欧洲就会跟进炒作,特朗普能不头疼?美方外交其实从来没有一锤定音那种自信,这次提前开会,欧洲德国法国纷纷参与,就是担心被架到火上。
这里面有个很隐蔽的逻辑,美国以前习惯“自说自话”,一拍板全世界跟着转,现在欧盟干得漂亮,冻结俄罗斯资产,限制高科技能源出口,到处都是掣肘,冯德莱恩还直接表态,谁谈乌克兰成败,就得让欧洲上桌。这种声势,特朗普没法装不在意。可以说,乌克兰闹大,欧洲盟友一拥而上,特朗普没了后方。其实他最想解决的还是俄乌战争,能快点脱身,把资源转到亚太和中国那边,战略方向早就写在本子上。
泽连斯基一闹,美俄协议也成了“多方谈判”,美国把逼头转移到俄罗斯,把欧洲也拉出来叫板普京,谈判空间反而变大。其实这招还挺实用,先拉本方集团背书,再跟对手谈,谁都能推卸一点责任。特朗普这种让步,明着是退一步,暗地里是更好自保。只不过,随着欧盟施压,小国策略有点像把球一直踢在场上,让大国在控制和被控制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多极化”局面,以后会越来越见怪不怪。
其实历史里,不少小国用类似方式挤话语权。韩国、新加坡都玩过“夹缝外交”,关键看威胁可信度和时机,泽连斯基现在威胁奏效,那是说大家都怕局势失控。可这把双刃剑用多了,也危险。特朗普从来不是吃软饭的,谁敢威胁一遍又一遍,他不可能一直让步。万一美俄后阶段合计好了,不再计较乌克兰,泽连斯基就成了孤家寡人。
外部环境变了,内部军方再不满意,领导人就只能被人替换,乌克兰没大国撑着,顶多又成“边缘化角色”。这种策略还有一点,无论怎么威胁,底层国力拉不开档,哪怕全球头条,也只是博关注,很难从根子上改变结果。这一轮局,怎么看都是强弱失衡。国际体系里,小国能有多少选择,靠的就是大国之间那点空档,空档一没,极端策略只能越走越极端。
以后多边话语争夺场,只会越来越普遍。小国为了生存,不排除继续搞极端策略,减少存在感等于等死。国际社会如果不想动荡失控,就得学会怎么安排这些“边缘声音”。靠威胁让别人关注,整体秩序肯定难长久。泽连斯基这场博弈,说到底就是个缩影。
结尾看这场局,威胁能带来短时效果,但本质是全球强弱关系埋下的隐患,未来国际关系各种小国极端策略只会越来越多,大家得想办法让每个国家都能表达不靠极端抢风头,话语权真正分配均匀,才是真稳。
这场幕后角力谁赢了,暂时不好说。泽连斯基至少玩了一局险棋,但牌面还没到最后,大家都在看。国际社会怎么应对这种“以弱胜强”,是靠妥协引导,还是另寻新秩序,才是更大的问题。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