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16岁少年3天花光3万学费!爸爸:我搬1块砖5毛,他一次打赏5000元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96 发布日期:2025-08-25 00:26

今天看到个让人心疼的消息:河南开封的一个爸,为了孩子的未来,拼命工作了三年,把积蓄的3万3拿出来当学费,没想到那16岁的儿子却沉迷直播,连续刷了几天,结果才三天时间,就只剩下300块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2024年河南新乡哪个更让人揪心的事——11岁的小女孩希希,把父亲车祸去世后赔偿的1万多元,全都打赏给了主播。奶奶气得在派出所都忍不住流泪:“这是她爸拿命换的钱啊!”

北京互联网法院2024年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未成年人打赏案的平均单笔金额高达8万,最高更是冲到310万!更离谱的是,这些孩子打赏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因为“虚拟男友”一句甜言蜜语,有的为了直播间那点虚假的存在感,还有的仅仅被擦边舞蹈吸引了魂。这还不算特别夸张的是,2024年河北保定那六年级的小女孩小倩,五个月内打赏了14万,直到让父母花光了全部积蓄,还辍学在家。这帮孩子,哪里是在打赏,简直像是家长心口扎了一刀似的!

难道这是个孤例?抖音2024年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每日打赏次数超过40万次,虽然帮4.2万个家庭退了款,但背后又有多少家庭在血泪中挣扎呢?更让人生气的是,所谓的“未成年人模式”几乎成了空谈。有主播竟然公开在直播中教孩子“输错五次密码就能绕过限制”,还有的平台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搞定消费禁令。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些引导打赏的套路:PK榜、返现承诺、擦边舞蹈……浙江心理专家许诚威说,这就像赌博成瘾一样——打赏后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让人越陷越深,最终彻底失控。

不少家长觉得,只要把密码看得紧紧的就没问题。其实大错特错!就像杭州的老王那样,他家9岁的小孩偷偷记下他支付密码,短短三天就打赏了六万多块,差不多是他一年辛苦挣的收入。更令人头疼的是,竟然有孩子用家长的手机注册账号,绑银行卡时还蒙混过关,用“面容识别”欺骗系统。有的孩子假装在学习,实际上是利用分屏功能,一边上网课一边打赏,真是让人又气又恼。

最令人感到心寒的,竟是那亲情被绑架。有个孩子为了打赏,竟然骗家长说“学校要交补课费”,还有的用“自杀”威胁父母来要钱。更令人气愤的是,有些家长为了追回这笔钱,不得不拜托亲戚朋友,甚至闹到法院去。河南一位父亲为了3万3,跑了不少次派出所,打了好多投诉电话,才算是把大部分钱要了回来。而2024年三穗法院审理的案件,更让人无语:一个14岁的男孩,14天就打赏了14万,法院居然判平台只退70%,理由是家长没把手机密码管好。

幸好法律不是吃素的。据说《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要求,平台得设定消费额的上限,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他们负担不起的付费服务。2024年天津那起案子,法院直接裁定平台全额退款,理由是“未成年人打赏行为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符”。还有北京那个事,孩子冒用家长身份充值了10万块,法院判平台该负主要责任,因为它允许未成年人自行修改实名认证信息。

不过,现实情况比法律要复杂得多。很多家长因为举证挺难,最后只能拿回一部分钱。比如那个13岁女孩打赏了46万的案子,法院虽然判平台和主播退钱,但因为家长监管不力,最后只拿回大部分,不是全部。更让人生气的是,有些平台还会利用“同一账号轮流用”的漏洞,装傻充愣,说“无法证明是未成年人操作”。

未成年人打赏乱象确实得靠多方面共同努力。家长们,最好别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还得开启“面容识别”和“指纹支付”两重验证,平时也要定期看看账户流水。平时多跟孩子谈谈“钱是辛苦劳动换来的”这个道理,可以带他们体验一下搬砖、送外卖的艰辛。

把手机里的“未成年人模式”打开,设个每天的花费上限,比如不超100元,另外还得装个屏幕监控软件,方便随时掌控情况。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