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全运会上刷三分的人,不光是在球场上投进了一个个漂亮的球,还在不同程度上刷新了我们对他们的印象,我们平常说三分手很准,可真的把数字摆出来,你会发现,有些人的表现和他们的年薪、位置,产生了很有意思的对比,这种对比让人忍不住多想两句,甚至开始琢磨背后的门道。
原帅投进了24个三分,场均3.4记,这个效率和稳定性,配上51%的命中率,几乎是顶级射手的范本,而且他的年薪是600万,和表现对应得挺贴切,不过赵继伟就更有故事,他投了12个,场均2.0记,41.4%的命中率,看似没那么惊人,但别忘了他本来就是控球组织型的角色,能在这种任务分配下保持稳定三分,也是难得的事,而且这种表现和他600万的薪资,其实更多是在买他的组织能力而不仅是三分。
反过来看徐杰,21记三分,场均3.5记,命中率47.7%,可以说是几乎和原帅媲美,但他的年薪只有90万,这个差距不光是数字的落差,更让人想问一句,球队的薪资结构是不是太固化了,他出手次数44次,也说明这是在稳定的战术体系里完成的输出,而不是盲投,这种性价比,在任何赛场上都是稀缺的资源。
再比如赵睿,15记三分,场均2.5记,48.4%的命中率,780万元的年薪,这种表现和收入显然是在预期范围内,甚至有点超预期,他不仅在广东队里是核心,还承担了攻防两端的压力,如果你现场看过他的比赛,你会发现有些球是逆境里的硬投,不靠战术空位,这种能力和心理强度是更难用百分比去衡量的。
王奕博的发挥也很有意思,14记三分,场均2.3记,48.3%的命中率,但他的年薪只有60万元,这种数据放在任何联赛里,都算是高效稳定的外线角色,可薪水和地位却没跟上,这或许和市场认知有关,因为浙江队的体系更多依赖整体快节奏,而不是个人数据突出,但对球员个人而言,这就是典型的被低估期。
有意思的是,年薪最高的球员并不一定是三分榜的榜首,比如高诗岩投了10个三分,场均1.4记,命中率34.5%,但他在辽宁队更多是防守驱动和节奏掌控的角色,这类球员的价值比数据要隐形得多,所以在薪资上被放到高位完全不奇怪,这也提醒我们,光看排行榜是看不出一个球员的全部含金量的。
鄢手骐,11记三分,场均1.6记,44%的命中率,年薪只有50万元,这种数据在替补甚至轮换阵容里是非常亮眼的,他的作用不只是命中率高,更在于为主力分担了场上的外线压力,有些比赛里,你能看出他是被点名防的,但还能保持高效率,这种二号位的机动火力是很多队都会羡慕的。
还有王睿泽,8记三分,场均1.3记,38.1%的命中率,年薪100万元,他在广东队并不算主要射手,所以光看数据会觉得平平,但如果把场景拉回比赛,你会发现他的三分往往是在节奏需要提升时打出的,所以价值更多是情绪推动和战局转换,而不是持续输出。
孙明微的表现略显吃力,7记三分,场均1.0记,命中率22.6%,四川队,年薪600万元,这个组合让人有点意外,不过他在球队里或许承担着更多持球推进和防守任务,三分准确度差可能是状态的问题,但从投资产出的角度,球迷很容易产生质疑,这也是职业体育最现实的地方,数据摆在那,不会说谎。
起来,我们能看到三分榜上的人,有的凭借精准和稳定站上高薪位置,有的则用超高性价比和球队战术贴合让自己成为隐藏的杀手,然而数据之外,还有那些看不到的防守压力、战术安排和心理素质,这些才是决定年薪差距的根本,不过这一次,全运会的表现至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几个球员的价值,也让人记住了徐杰这种低薪高效的“反常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