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深夜,乌克兰的天空被爆炸的火光撕开。
俄军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728架自杀式无人机和13枚导弹像蝗虫般扑向城市和前线阵地。 基辅的防空警报响彻通宵,乌军士兵在雷达屏幕前死死盯着密密麻麻的红点——他们的防空导弹库存即将见底,防线几近崩溃。
48小时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在罗马甩出一张“王牌”。
7月10日,英国与乌克兰签署协议,宣布提供5000枚防空导弹。这批由北爱尔兰军工厂Thales特制的“无人机杀手”——70毫米FZ275 LGR和Martlet导弹,配备半主动激光制导系统,专打低空慢速目标。 用乌军士兵的话说:“这就是给俄军‘海鸥’无人机量身定做的棺材钉”。
25亿英镑的援助背后,藏着西方“精准输血”的战略。
英国这次砸下的巨资,相当于每枚导弹价值5万英镑。 但细看资金链更有意思:其中7000万英镑直接挪用自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相当于“用俄方的钱打俄军的无人机”。 这已是英国四个月内的第三次加码:3月拨款16亿英镑造5000枚导弹,6月追加350枚ASRAAM导弹,如今再补5000枚防空弹,形成“导弹流水线”。
泽连斯基的腰杆瞬间硬了起来。
协议签署当天,他在罗马的发布会上直接向俄罗斯喊话:“就算你们每天射1000架无人机,我们也能全部打掉! 只要盟友给钱,这都不是事儿! ”这份底气有数据支撑:俄军当前无人机日产能力已达1000架,而5000枚新导弹能让乌军在高强度对抗中撑3-4个月,恰好覆盖下一个严寒冬季前的关键期。
更让俄军头疼的是“组合拳式”援助。
德国同步送上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专防中远程导弹;美国特朗普政府批准提供155毫米炮弹和HIMARS火箭弹;法国甚至与英国谋划派遣5万联合部队驻乌。 防空、火力、兵力三重加持,直指俄军当前的消耗战术。
战场天平正被导弹雨撬动。
现代防空本质是“导弹交换比”的比拼:乌军拦截一枚俄导弹需消耗2-3枚拦截弹。 俄军每月发射300-500架无人机/导弹,若无持续补给,乌军防线早被拖垮。 而英国这批5000枚导弹到货后,乌军首次获得与俄无人机产能对等的弹药储备,俄军“以量取胜”的策略遭遇精准狙击。
硝烟背后,一场欧洲自主防务的实验正在上演。
当美国大选可能动摇援乌政策时,英国主导的援助传递出明确信号:即便美国收缩,欧洲也会死守乌克兰防线。 正如军事观察家所言:“这不是施舍,而是欧洲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安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