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爆热提案曝光!演员张凯丽扎心全国人!”
35岁=事业起步,还是退休倒计时?张凯丽的一条提案撕下了职场“潜规则”遮羞布!
“35岁以上的简历一律不看?”各位读者老爷,这不是我编的段子,而是某些企业的硬核“规定”!家里顶梁柱、孩子的学费payer、房贷还款担当,这年头到了35岁,居然连扫大街的资格都快没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据职场统计数据,“35岁就业隐形门槛”已经愈演愈烈。在许多招聘信息中,那一句“35岁以下优先”直戳屏幕,就像赤裸裸的鄙视链。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小部分人的“职场感慨”,那张凯丽在两会上的这则提案,摔脸般提醒了我们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35岁,真的“老”了吗?
回想一下我们爸妈那代人35岁那会儿,刚成家立业、事业巅峰还在后头,而到了我们这代人,35岁却仿佛被按下了“中年键”。不仅要应对职场竞争,还得承受房贷、车贷、教育支出等全家经济顶层重任,更别提社保、医疗等隐形“负担碎片”。
但就在这样的多重挑战下,企业却像筛牛粪一样,把“35+”的劳动力一脚踢开了。
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张先生,34岁时年薪50万,35岁生日当天却收到解聘,不得不去跑外卖。从CTO到“外卖哥”,他常说“我有深厚的行业经验,但年龄让我成了职场里的廉价泡茶包,用过就丢。”
这类故事比比皆是,堪称现代版《凡人歌》。就在去年,广东某企业在辞退了一名40岁技术骨干后,产品合格率从98%直接跳水到了75%。明晃晃地打脸自己再能干的年轻人,也替代不了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司机”。
“35岁现象”背后的职场潜规则
1. 企业的算盘低成本+高活力=优选“鲜肉”
在某些企业眼中,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性价比太高了薪酬低、精力旺盛,像一张白纸可以随便画;而“35+”呢?动不动谈成长空间、家庭责任和孩子奶粉钱,搞不好还耗不起加班的苦,企业能不写“35岁以下”吗?
2. 社会节奏加快,“年龄标签”严重
如今职场人升职的黄金窗口被不断压缩,边际递减是明晃晃的现实。35岁还没混上管理层?HR就会自动对你打个大叉,觉得你没潜力了。
3. 隐形“焦虑”,影响全社会心理
“年龄焦虑”不仅仅发生在职场,而是渗透进了一整代人的生活心理。北京社科院的调研报告显示,25~34岁成为最抗焦的一代,担心未来被淘汰的比例高达70%。
张凯丽提案用制度把“年龄歧视”关起来!
再来看看张凯丽的提案她提出“以国家力量立法干预就业市场的年龄门槛”。什么意思?
1. 对企业招聘明确反对“年龄一刀切”,支持秘书《关于打破30+招聘壁垒》的建议,参考新加坡对歧视企业罚年薪3倍的操作;
2. 在用人上,鼓励中年人转型,比如提供技能培训、转岗补贴;
3. 公务员、事业单位这种带头效应强的机构,适当放宽年龄限制,起到“示范作用”。
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解决问题的利器。前阵子四川就在招考中改了年龄规则,被媒体刷屏了好几天。35岁都不怕了,现在45岁的大叔都在擦着手准备报名。
怎么办?“破圈”的希望在哪里?
谁说35岁不能奋斗?北京有一家科技公司,率先取消了所有年龄限制。公司创始人拍着桌子大喊“经验是金矿!我们需要职场老兵帮忙带路,而不是年轻的‘无头苍蝇’!” 很多加入公司的中年员工,不仅推动了产品创新,还通过“传帮带”把年轻员工的成长速度提高了30%以上。
机会多一点,社会的潜力才会更大一点。人口红利消退的当下,每一个35+的打工人都是社会的财富,而不是被掩藏的“生锈钝刀”。
“35岁”到底是谁的危机?
我们想问35岁,究竟是谁的危机?是个体的危机,还是社会的“焦虑效应”?
有人说,“中年的分水岭,并不是年龄,而是能力。”话虽如此,但不给机会,如何发挥能力?社会不应该定一个性别歧视一样鲜明的“年龄歧视”铁律。
或许,下一个被“刷新年龄限制”的人,就在我们之中。别再硬扯“年轻就一定万能”的大旗,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成年人的遮羞布。愿每位35岁+的朋友,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职场人生,而不是被“时间”推着离场。
关注我,一起聊聊不被“魔鬼35岁”束缚的人生可能。我们职场人,不止在青春,也在每一个燃得起理想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