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突然提议让中国担保乌克兰安全,中国却婉言谢绝。 俄方不得不转向妥协,接受美国主导的乌克兰安全保障框架。 泽连斯基获得西方承诺但付出领土代价,特朗普松口可能派兵维和。 停火线可能按当前战线冻结,俄控制乌东四州大部分地区。 维和任务从期望中国印度转为可能由美军参与。
2025年8月15日阿拉斯加峰会上,普京向特朗普提出一项关键建议:要求中国成为乌克兰安全保障的担保国。 这一提议旨在打破欧美主导的安全框架,借助中国的中立地位平衡西方影响力,同时确保协议不被单方面撕毁。 俄罗斯对北约主导的维和方案极度不信任,视其为变相东扩,中国参与可对冲西方军事存在。 但中国外交部次日回应称“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婉拒直接担任担保角色,强调联合国主导机制及不卷入阵营对抗的原则。
中方拒绝后,普京转向接受美方方案。 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透露,俄方同意乌克兰获得类似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若乌遭攻击,其他保障国需视同本土遇袭并集体防御。 该条款本质是赋予乌克兰“类北约”地位,但剔除了正式成员资格,改为多国担保机制。 普京以此换取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降低俄与北约直接冲突风险,同时要求西方同步保障俄罗斯安全,避免被孤立。
泽连斯基虽未能推翻领土妥协,但争取到西方军事背书。 特朗普公开表态“不排除美军进驻乌克兰参与维和”,欧洲则承诺承担“第一道防线”,提供长期军援和训练支持。 乌克兰核心诉求“获得可靠威慑”由此实现,尽管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等地区控制权已归属俄罗斯。 基辅市民对“以中立换和平”的支持率不足20%,民间对领土割让的抵触情绪持续发酵。
维和机制博弈同步逆转。 俄方原坚持由中立国执行任务,明确排除北约部队,仅接受中国或印度主导。 中方拒绝后,普京被迫松动底线,默许美军参与维和。 欧洲借机扩大“自愿联盟”,31国以维和名义在乌驻军,协助战后重建。 缺乏联合国监督及中立力量制衡,该框架埋下冲突复发隐患。
当前俄乌战线基本冻结。 俄军控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全境,并沿赫尔松、扎波罗热实际控制区划定停火分界线。 这相当于承认俄对“公投入俄”四州(含部分赫尔松、扎波罗热)的主权,尽管俄最初战略目标未完全达成。 乌军退守第聂伯河西岸,依托西方装备构建三道防御工事,但60%火电厂遭俄军导弹摧毁,基辅等大城市被迫轮流供电。
战场态势呈现消耗战特征。 俄军采用“金蝉脱壳”策略:前线由动员兵防御,主力部队后撤保存实力。 2025年6月数据显示,俄军日均伤亡约1080人,但通过征召16万新兵并延长国防计划至2027年,维持了持久战能力。 乌克兰依赖西方援助,但特朗普3月暂停军援后,乌方在库尔斯克方向迅速失守,暴露了对外部支援的深度依赖。
冲突催生全球最大规模无人机战争。 俄军月产3000架“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乌方则用海上无人艇击沉15艘俄舰。 技术博弈取代传统决战,俄军通过每周3-4次电网打击削弱乌军工产能,乌境内60%火电厂受损。 双方在1000公里接触线上陷入僵持,2025年6月俄军仅日均推进18-20平方公里。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