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和不是抽象的名字,是一片泥土的味道岗垄伏、沟河纵横、稻谷翻浪、鱼群乱跳,真是鱼米之乡。这里西控肥、北接滁濠、东南瞰长江,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共在这里搭政权网络,成立工委、县委、办事处,靠着群众发动和民运工作,把游击战、政权建设和宣传教育三项并举,形成了一条能打能守的抗日链条。 我跟你说。就是啊。
战争的进程看得清楚又混乱。日伪数次“扫荡”,含和支队以独立团、江全大队等为骨干,打了四百多次大小仗,攻克据点七十余处,缴获机枪、步枪等大量武器。地方社会回应复杂刀会组织被争取来配交通联络,乡民既受压也生怨,部分人投靠日伪,更多人暗中支持我方。指挥部既要抓军事,又要抓民运,既要做前线打击,也要负责后方税收与给养,压力山大。 真心的。我才不信呢。
含和能够成形,关乎地理、组织与策略三重因素。地处皖江与淮南间,既是通道又有掩护,利于联络第七师与第二师的交通。中共一套党政军一体化的领导框架,把游击队、民兵和地方政权连成网,专业术语说是“巩固敌后”。后勤保障、情报侦察、统战工作齐头并进,供给与宣传互为支撑。为什么还能坚持得那么久?问号放在这里是兵力优势、还是人民基础?答案常常是两者兼有。 怎么回事?
北撤并非慌乱撤退,而是战略移与政治选择的结。含和支队从几百人发展到数千人,建立地市级政权,人口覆盖上百万,退出时还带走了大量物资与组织。往北撤离后编成第二十一旅,投入解放战争的新征程。离别时,乡亲们眼含热泪,送的人多,话少,情绪复杂。等一下,这史实里有血有汗,也有党性与人民性的交织。含和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战争的苦与组织建设的经验,不是简单的胜败记。真假的?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