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家有儿女》里那个鬼灵精怪的刘星吗?转眼19年过去,当年那个说着"我想把这玩意儿染成绿的"的小男孩,如今已经32岁了。
这些年,张一山一直在做一件事:撕标签。
最近,他带着新作《守护者们》重磅回归,这次不仅要演谍战剧,还要一人分饰两角!消息一出,立马冲上热搜——有人说"期待突破",也有人担心"别又拍成神剧"。
每个童星心里,大概都住着一个"刘星"。
2005年,《家有儿女》火遍大江南北,13岁的张一山凭借刘星一角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后十多年里,无论他演什么,观众第一反应都是:"这不刘星吗?"
这种标签化困扰几乎伴随所有童星成长。
据统计,超过70%的童星转型都会遭遇瓶颈期,有的黯然退圈,有的则在重复同类角色中逐渐被观众遗忘。
张一山曾经在采访中坦言:"大家认识你的时候你是个孩子,但你不能一辈子都是孩子。"
2016年,他等来了《余罪》。
这部成本不高的网剧意外爆红,播放量突破40亿次。
张一山饰演的痞气卧底警察,从吊儿郎当到沉稳果敢的转变,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演技炸裂"成为当时对他的最高评价。
但演艺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2020年的《局中人》播出后,他再次陷入争议,被指"表演过于用力"、"表情模式化"。
这些评价无疑给正在转型中的张一山泼了一盆冷水。
直到2024年,优酷官宣36集谍战剧《守护者们》,张一山领衔主演,搭档韩东君,还有国家一级演员坐镇配角阵容。
这一次,他不仅要演谍战剧,还要挑战一人分饰两角,饰演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
最吸引眼球的是剧中设定:张一山饰演的龙套演员丁一,被迫冒充密码专家,还要装瞎子潜入日军内部。
为了演好盲人角色,他专门去盲人学校体验生活两周,结果因为总盯着人看被当成骗子,这段趣事后来还被剧组同事拿来开玩笑。
从预告片来看,张一山这次的表现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他饰演的盲人密码专家不是简单的闭眼表演,而是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变化,展现出一个敏感多疑又不得不强装镇定的复杂形象。
其中一个镜头:他墨镜后的眼睛微微颤动,手指在密码本上轻轻敲击,既符合盲人特征,又传递出紧张情绪,堪称演技高光时刻。
不过观众质疑也在所难免。
毕竟近年来谍战剧整体表现平平,2023年播出的12部谍战剧中,仅有3部豆瓣评分超过7分。
加上张一山以往作品口碑起伏较大,有人担心《守护者们》会变成"抗日神剧2.0"并非空穴来风。
但该剧的制作团队给了观众一剂强心针。
监制曹盾来自《长安十二时辰》团队,擅长打造电影级质感的电视剧画面;编剧团队中还有《暗算》原著作者麦家的徒弟,保证了剧本的谍战专业性。
《守护者们》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喜剧元素融入谍战题材。
地下党开会讲上海话谐音梗迷惑敌人,日本军官被绕口令带偏思维,这些设计既展现了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也让剧情更加接地气。
这种尝试其实早有先例——2015年的《伪装者》就成功将家庭情感与谍战元素结合,获得口碑收视双丰收。
9月18日开播后,观众反馈呈现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张一山终于找到适合他的戏路:"这种带点痞气的聪明角色,简直为他量身定制";也有人认为喜剧化处理消解了谍战剧的严肃性:"历史不应该被娱乐化"。
纵观张一山的演艺之路,从刘星到余罪,从备受争议到再次尝试,他始终在寻找突破的可能。
这让人想起同样童星出身的杨紫,当年《家有儿女》中的小雪也曾被标签化困扰,但通过《战长沙》《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剧成功转型。
数据显示,童星出身的演员中,约有35%能够通过代表作成功转型,这个过程平均需要7-10年。
张一山曾在访谈中说过:"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过去,而是在承认过去的基础上,勇敢地走向未来。"这句话或许正是他这些年的最好注脚。
从24岁演《余罪》到32岁演《守护者们》,他用8年时间证明了一个演员的多种可能性。
《守护者们》目前仍在热播中,最终口碑如何尚待时间检验。
但无论如何,张一山的这种不断尝试、不断突破的精神值得肯定。
在这个追求"人设固化"的娱乐圈,敢于打破舒适圈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也许有一天,当人们提起张一山,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刘星,而是他塑造的多个鲜明角色。
毕竟,好演员从来不应该被一个标签定义。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次张一山能否用演技证明:童星出身,照样能成为实力派戏骨!
你怎么看张一山的新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剧感受~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