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突然反弹背后:公募基金被迫回补仓位,新规引发资金大迁徙?
最近银行股突然热闹起来,不少股民发现原本跌跌不休的银行板块居然开始翻红。有人说这是主力资金抄底,也有人觉得是政策利好。但扒开数据一看,这波行情的推手,竟是公募基金的一场“被迫操作”。
公募抛售银行股,三个月甩卖2万亿
今年三季度,银行板块成了公募基金的“提款机”。数据显示,主动型基金对银行的持仓比例从年初的5%直接砍到1.8%,相当于抛掉了价值2万亿的股票。招商银行、宁波银行这些曾经的重仓股,被减仓幅度超过0.5个百分点。更夸张的是,部分基金甚至把银行股仓位压到接近清仓的水平。
为什么抛得这么狠?答案藏在市场风格切换里。三季度科技股涨得飞起,电子、通信板块吸引大量资金,公募基金经理们为了追求更高收益,集体“叛变”银行股,转投AI、算力这些热门赛道。有基金经理私下吐槽:“银行股涨得慢,考核压力大,不追热点就得丢饭碗。”
新规卡脖子,抛无可抛只能回补
就在公募基金把银行股砸得七零八落时,证监会一纸新规让局势突变。新规要求基金持仓必须严格对标业绩基准,比如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基金,银行股配置比例不得低于11.8%。这下可好,原本低配的公募基金不得不硬着头皮回补仓位。
数据显示,目前主动型基金对银行的配置比基准低了8.38个百分点,要补上这部分缺口,至少得买入1500亿股票。更麻烦的是,被动型基金(比如ETF)也被新规套住,持仓比例从11%暴跌到5.4%,未来三个月必须回补到8%,相当于再买500亿。
银行股真能起飞?两大势力在暗战
表面看,公募回补确实能推高银行股价。但深究下去,这事没那么简单。
利好因素:
高股息成避风港: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超过4%,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成了险资、社保基金的“压舱石”。今年一季度,险资举牌的银行股就包括招商银行、杭州银行。
资产质量改善: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下降,加上特别国债注资,市场对坏账的担忧有所缓解。
利空隐患:
盈利增长乏力:多数银行净利润增速不到5%,国有大行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坏账可能卷土重来。
政策博弈风险:新规虽然强制配置,但若未来考核标准调整,资金可能再次撤离。
散户该跟风吗?
有股民喊出“银行股必涨”的口号,认为公募回补就是发令枪。但老股民心里门儿清:机构资金都是“聪明钱”,现在被迫进场不代表长期看好。看看最近银行板块的成交量,虽然反弹但缺乏持续性,每天也就几百亿资金流入,跟科技股的万亿成交根本没法比。
更扎心的是,银行股上涨可能是个“镜花水月”。举个例子:2023年公募新规刚出时,银行股也涨过一波,但随后半年又跌回去20%。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没人敢打包票。
结语
银行股这波行情,本质上是政策与市场博弈的结果。公募基金回补仓位能带来短期反弹,但要真正走出趋势,还得看经济基本面和分红能力。对散户来说,追涨需谨慎,不如多关注那些真正能持续分红的优质银行。
(数据来源:经济参考网、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日报网)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