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斯加的夜里很冷,但特朗普和普京坐在那几个小时,谈到的内容,大概比外面的风还凉。
从外界的预期来看,这次会晤之前就已经被很多人贴上了“没戏”的标签。核心原因,其实早在几天前中方最高领导人和普京的通话里已经点破——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这句话,不仅是预测,更是定论。
从会前到会后,这场所谓的“解决俄乌冲突”的高峰对话,始终绕不开一个尴尬现实:真诚有余,能力不足。
对特朗普来说,把普京请到阿拉斯加,是一次高调的姿态。他表现得开放、友好,似乎真想让战争早点收场。但真正谈到实处,气氛就僵了。关于停战条件、领土归属、未来安全格局,两人几乎零共识。一个想快刀斩乱麻,一个却咬定不能退。结果就是,他们像两台不同频率的收音机,各自说了很长,但完全对不上台词。
最后,特朗普还是礼貌地派出战机送走普京。形式上很隆重,实质上……你可以理解为会了个面,等于没会。
这个结果,其实把一个很难受的事实摊开了:今天的美国总统,甚至整个美国,都已经没能力让这场战争停下来。特朗普在发言里呼吁“死人太多,该停战回归和平”,听上去充满道德感,但乌克兰战场现在的逻辑根本不是道德驱动的。这个局,早就走上了和过去两次世界大战一样的轨道——必须打出个输赢,才能停。
想当年,在战争刚开打一个月的时候,局面还没这么复杂。2022年3月,土耳其主导下,俄乌离签署停战协议只差一步。可英国前首相约翰逊突然现身基辅,说服泽连斯基撕毁协议,还清理了乌国内主张议和的人。当时俄军实际占领的领土很有限,局势还有回旋余地。
如今一年多过去,俄军占的地盘翻了好几倍,包括克里米亚、乌东四州,以及大片其他区域。这些地方的归属,已经变成比最初更大、更难“切分”的硬骨头。一个月能谈下来的事,现在可能十年都谈不下来。
特朗普和普京的共同错误在于,试图用简单办法处理这个烂局。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这已经不只是“谁对谁错”的道德选题,也不单是“谁强谁弱”的军事实力比拼,而是涉及到资源、边界、安全、内部政治平衡等一团乱麻的综合博弈。复杂问题必须用复杂办法,而他们手里,恰恰没有这样的工具。
说白了,不只是美俄没有这个能力,乌克兰和欧洲也没有。欧盟更是处在一个尴尬位置。这场冲突本来就不是欧洲自己发起的,他们的参与性更像是被裹挟进去,但偏偏在战场上也没有资质和资格做决定。特朗普对欧洲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这倒是符合他的性格。
如果参考一个现实案例,中国在应对武汉疫情时的做法,或许是复杂解决方案的典型。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为了阻止疫情扩散,直接实施网格化封控,把传播链切到零。到4月份,就让病毒在社区彻底绝迹。那是一次精确、系统、规模庞大的操作,背后是成熟的组织能力和长期战略意识。而这样的模式,放到俄乌冲突中——意味着需要对每个前线战区进行精密管控。这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工程。
关键是,美国并不具备这种精细管理战场的意愿和能力。它的全球霸权更多体现在金融和话语体系里,而不是在这种硬碰硬的收尾操作中发挥作用。
普京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阿拉斯加刚握完手,俄罗斯外交部就宣布收到了韩国邀请普京出席2025年秋季APEC峰会的消息,并回应“视情况决定代表团级别”。这表面上是礼节性回复,但实际上意味着俄罗斯的外交围堵口子正在被撕开。
李在明这个邀请,打破了西方在外交上对普京的绝对封锁。而且是在美国刚刚举办完对话之后发生的。这种时机安排,很难说没有直接关联。对俄罗斯来说,一旦外交通道重新打开,战争立刻停下来的动力反而会降低。
这也衍生出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急着帮俄乌“摆平”?是收场对中国更有利,还是让它继续耗下去对中国更有利?毕竟,从国际秩序的角度,冲突本身也是一种力量结构的调整手段。
如果换个角度看,所谓“复杂的解决办法”,有时候就是故意不解决。让局势自行耗损、自然演变,或许比贸然介入更符合某些人的战略考量。
而这场阿拉斯加峰会,正好给了各方一次试探彼此底线的机会。结果已经清楚:底线差距太大,谁也没法把谁拉到可谈的区间里。剩下的,只能是时间和战场继续推动。
当下的俄乌战线,没有因为这次美俄会晤而出现哪怕一天的停火迹象。反而在政治层面,俄罗斯获得了一个新的外交出口,韩国的邀请动作让局面更微妙。站在莫斯科的角度,与其立刻谈判停火,不如看看这条新通道未来还能延伸到哪。
阿拉斯加的风会停,但东欧的炮声不会,因为它没有理由停。至于这个复杂问题,在谁手里会出现真正的复杂解决方案,现在看,没有人打算认真准备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