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芯片圈又闹腾开了。美国那家芯片大佬英伟达的H20芯片被咱们这边“点名批评”了,一下子登上了热搜榜。
这事儿得追溯到7月底那会儿——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突然找上门,对英伟达进行了约谈,直接问了三个问题:你的H20芯片是不是留了后门?安全性咋样?能不能出点证明材料?
芯片解禁?问题多!
别以为H20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芯片,性能被剪得差不多,反倒成了个“烫手山芋”。中国官方媒体直接点名,把H20的三大硬伤扒得一清二楚:不安全、不领先、不环保。
这倒挺麻烦的,连美国自己都有些慌了,眼瞅着那45亿美元的芯片库存堆得跟山似的,卖不出去,企业每天都在喊着“肉疼”,白宫也开始坐不住了,心里没底了。
咱先聊一下性能方面的问题。H20芯片呢,是英伟达在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压力下推出的“定制版”,强调的是“低算力、低威胁”。可是,它的核心算力仅仅相当于旗舰H100的20%,GPU核心数缩水了41%,想用它来训练那种大型AI模型,根本就吃不消。
而且,它的能效比也才0.37 TFLOPSW,明显达不到行业节能的标准(0.5 TFLOPSW)。这款高耗能的芯片,要是用在咱们中国的“东数西算”工程里,那简直就是个“电老虎”,耗电大,能耗高,没啥用。
跟对比一下,华为的昇腾芯片能效提升了10倍,而小米的3nm玄戒芯片更是把性能甩英伟达1.2倍。用咱们中国制造的芯片,不光省钱,还能省电,干嘛还得为美国那“电老虎”买单呢?所以说啊,中国企业宁愿选择国产的“残血版”,也不愿碰那“阉割版”。
不过,咱们中国官方最揪心的还是H20芯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那真是让人不得不多留个心眼儿呢!
据央视旗下的“玉渊谭天”爆料,这款芯片在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都藏着“后门”。硬件方面,芯片的物理结构中藏着可能被远程控制的“逻辑炸弹”;软件方面,则暗藏一些具有破坏性的指令,真是让人挺揪心的。
关于H20的所谓“解禁”,其实不少人觉得这不过是美国用“放宽低风险出口”来做个诱饵,目的就是引诱咱们中国企业逐步融入这套受控的体系。一旦中国企业一旦陷进去,形成依赖,美方就能轻松利用技术后门瞬间切断算力。这种“数字殖民地”阴谋,根本不可能被咱们接受啊。
为了缓解内部压力,咱们美帝又整出新花招。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伟达和AMD为了拿到对华出口的许可证,竟然答应把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的15%上缴给美国政府,这操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
这就意味着,英伟达每出售一颗H20芯片,得把15%的利润直接交给白宫。这样“买路钱”式的套路,简直是美国科技措施里的“新招”呗。
有个专门盯着海外算力产业的业内人士说过,按这个比例算下来,英伟达光H20芯片一项,就得交大概35亿美元给美国政府。
要知道,更让人生气的是,未来一旦推出类似RTX Pro的新品芯片,也得按照这个比例抽成,美国商务部(BIS)说不定就变成“赚钱机关”了。这么一来,不仅还能掌控对华技术的限制,还能从商业交易中赚点儿外快,真是“一举两得”啊。
不过,关键是中国企业到底愿意买吗?这个答案显然是不是啦。毕竟,H20芯片的“硬伤”那会摆在那儿呢:性能不给力、耗电多、安全性也打个折扣。再加上美国政府“收点租金”,中国企业想都别想会去趟这浑水。
而且,咱们中国芯片行业的崛起比预想的还快得多。四年前,美国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占比还高达95%,现在已跌到50%了。华为昇腾芯片的订单猛增三倍多,小米3纳米玄戒芯片也开始正式量产,这一切都证明了咱们中国技术冲破瓶颈、突围的坚定决心。
中美芯片,未来博弈
对于国内芯片厂商目前遇到的业绩压力,外媒刚刚披露一个消息——美国希望在马来西亚和中方安排一次会晤。为何挑在马来西亚?其实原因很直白:这里是中立的港湾,既务实又不会偏向任何一方,没错,就是这么个“稳妥”的选择。
一直以来,马来西亚都践行中立的外交路线,与中美两国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这就为它成为调解者提供了天生的土壤,真是个“说得过去”的好地方。
而且,这里离中国和美国的本土都挺远的,既不会让美国大佬们在天安门城楼上跟中俄领导人并排站着感觉尴尬,也不会让中国觉得“主场作战”的压力太沉重,真是挺合适的地方。
十月的东盟峰会,有可能会变成中美高层三年来的第一次面对面会晤,真是挺令人期待的。
不过,这次会面也只是个开端。中国态度很直白:要谈,就得表现出真心实意。具体来说,就是得放宽对AI芯片的限制,特别是那些用来训练人工智能的高端核心零件。
眼下,华为昇腾芯片在关键计算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要是美国不放开高端芯片出口,仅凭那“缩水版”H20,根本无法应付实际的需求。
特朗普政府搞了个新花招——“芯片销售抽成15%”,看似能暂时缓解企业的担忧,但归根到底,这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原因在于芯片销不出去,根源还是性能跟不上,加上安全隐患多。与其靠“抽成”来维持表面上的繁荣,倒不如正视中国技术的崛起,及早调整好战略布局。
对中国来说,加快国产算力芯片的替代步伐,已经变成了“非做不可”的事儿。这几年,国内在GPU、AI芯片啥的领域确实有了不少突破,但高端算力芯片还在和国外技术拉开差距。想要彻底走出被动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克那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建立起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否则怎么扭转目前的被动态势呢?
对于企业来说,想在政治压力和市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已经变得越来越麻烦了。英伟达、AMD这些公司一方面得按照美国的政策行事,另一方面又要在全球市场活跃。这两头受制约,怎么在这夹缝中找到出路,变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眼下看来,中美在马来西亚的会晤,不过是场“短暂的歇息”,真正的角力,才刚刚拉开序幕。
要是美国能认清当前形势,扔掉那种“唯我独尊”的心态,愿意和咱们中国在芯片这个圈子里搞点公平合作,或许还能开辟出新局面。可要是真的无视现实,照旧玩“技术封锁+经济抽成”的老招数,那可真是自找麻烦,只会促使中国的芯片产业更快地壮大起来。
毕竟,在长远的科技对抗中,搞懂核心技术才是真本事。咱们中国的芯片产业链正逐步壮大,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基本上越来越完善了。美国如果还想着靠芯片“卡住脖子”那招,已经越来越难施展了。
至于H20芯片,它不仅代表着美国“霸权松动”的迹象,也预示着中国芯片产业的“逆袭在即”。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