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德国的双重策略:阻止中企收购芯片厂却依赖中国稀土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79 发布日期:2025-09-10 17:25

内容有青茶撰写

前言

就在德国总理默茨的专机还没有降落的时候,一批装有上千吨稀土的货物已经提前抵达汉堡港,运往德国。

对德国车企来说,这批镨钕合金简直像是生命的救命稻草,因为大众和宝马的电机生产线正急切地等着它“启动”。

就在稀土货物还在装卸的同时,德国经济部突然发出命令,暂停中企对多特蒙德Elmos芯片厂的收购,两个工作日都不到。

刚靠中国稀土撑起生命线,转头又拒绝中国的投资,这种做法让人不禁感叹。

德国是在努力维护国家安全,还是其实在削弱自己工业的基础呢?

德国工业的最大软肋

德国一直把自己当作“工业大国”来看待,汽车、机械、电子和化工这些行业撑起了这个欧洲经济引擎的运转。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实际上,这一切的繁荣都离不开稀土的支持。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稀土消费国之一,德国每年大约有83%的稀土直接从中国进口,其余的17%也需要经过中国工厂的二次加工才能正式使用。

换句话说,德国的稀土供应几乎全部掌控在中国手中。

拿汽车行业说吧,电动车的电机核心部分,就是用镨钕合金做的永磁体。

要是没有稀土的话,宝马和大众的电机生产线立刻就得停工停产。

目前他们的库存只能支撑45天,一旦稀土供应断了,整个德国的电动车发展计划就会立刻崩溃。

这次运到汉堡港的稀土,正好在关键时期扮演了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

中国不仅在资源储备方面占据优势,还控制着全球91%的稀土深加工能力。

从矿石采挖、分离提纯到永磁体制造,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欧洲到现在还没有掌握成熟的镨钕分离技术。

这种“全产业链掌控”的情况意味着,德国即使在非洲或其他地方找到稀土矿,也没办法避开中国的技术限制。

Elmos芯片厂的生产线对稀土的依赖非常严重,70%的检测设备都用到稀土永磁材料,而这些材料中有90%都是直接从中国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的。

换句话说,德国经济部一边喊着要阻止中国掌握半导体技术,一边又不得不用中国供应的稀土设备。

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反映出德国工业目前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德国经济部的神经质传统

要搞清楚为什么德国会停止中企收购Elmos,得回头看2016年那场波折。

那会儿,中国福建宏芯基金准备用6.76亿欧元把德国半导体设备公司爱思强收了下来,协议也谈妥了,可就在最后一步,美国情报机构发来警告,迫使德国经济部不得不否决了这笔交易。

他们给的理由是“LED设备可能会用在核项目上”,这听起来简直荒谬极了,就像说菜刀可能会用来杀人,因此必须禁止销售锅铲一样。

从那时起,德国经济部像打了鸡血似的,变得对所有涉及中国的技术交易都格外警觉。

在2020年,他们修订了《对外贸易和支付法》,规定涉及中国的核心技术收购必须经过政府审批,否则可能面临最高100万欧元的罚款。

也就是说,德国已经将“安全第一”写入了法律条文。

这次Elmos的收购被叫停,几乎就像重演了一遍2016年的剧本。

这次不同的是,德国连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都没提,直接拿出“半导体制造设备关系国家安全”的旗帜。

Elmos芯片厂依然在用350纳米制造工艺,这在芯片界里基本算是“老旧”的水平了。

地说明,中国的本土晶圆厂早就开始量产7纳米工艺的芯片了。

德国经济部就像被烫到的猫一样,哪怕那些技术已经过时,也还是拼命保护不放。

这种过度敏感的状态其实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担忧:德国并不是真的担心技术被泄露,而更怕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彻底失去主导地位。

在2016年,中国的美的集团以94.55%的持股比例收购了德国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库卡。

那时德国政府还挺淡定的,没有插手干预。

到了2022年,政府突然要求库卡把核心技术部门拆分出来,理由是“工业机器人可能会被用在军事方面”。

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比翻书还快,揭露了德国所谓“安全优先”的另一面——实际上政治比经济更重要,即使是本国企业和工人受到牺牲,也毫不犹豫。

德国的自我消耗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德国展现出如此强硬的立场并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受到整个欧盟整体战略方针的影响。

到了2024年,欧盟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案》,规定到2030年,成员国对某一个国家的依赖要减少到65%以下。

看来这是对中国推行的“去依赖”策略的一种回应。不过,书面上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之间差距还是挺大的。

欧盟内部大约90%的稀土加工能力依然集中在中国,连最基本的镨钕分离技术都没有掌握,所谓的“去依赖”基本上变成了空谈。

到2025年,政府打算花掉15亿欧元用于研发,目标是开发出不含稀土的永磁材料替代品。

实验室里确实搞出了一些成果,不过价格却要比传统材料贵三倍。

对于这样的情况,宝马和大众等汽车厂商都选择了直接否决。

毕竟在激烈的电动车市场竞争中,成本太高就等于自己扼杀了竞争力。

所以只能看得出来,德国一边强调要摆脱中国的垄断,另一边却还得乖乖地从汉堡港继续卸载稀土。

在Elmos的收购事件里,实际上受亏的人反而是那些普通工人。

Elmos原本就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中资的收购不仅能注入8500万欧元资金,还能确保300个岗位继续存在,同时带来技术上的提升。

德国经济部一句“国家安全”,就让这300个岗位彻底泡汤了。

多特蒙德市长气得忍不住直说:“这就像杀鸡取蛋一样。”

不过在柏林官僚看来,这些工人的命运远没有所谓的“战略安全”那么被重视。

德国经济部在听证会上直言不讳:“我们绝不允许中国拿到哪怕1%的半导体技术。”

其实,德国的半导体产业早就被美国和亚洲的厂商拉开了距离,仍在坚持使用那些已经过时的350纳米工艺,死守防线。这不仅毫无作用,反而让德国丧失了与中国合作共赢的宝贵机会。

这就是德国目前面临的两难局面:一方面,他们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另一方面,又时刻警惕中国的资本力量;既希望保持工业竞争力,又频繁利用政治手段阻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德国的工业被自己制定的种种限制所拖累,普通工人和企业成为了最大的牺牲者。

结语

德国经济部一再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挡了中企的收购行动,但也在无形中扼杀了本国工业自主振兴的可能。

从爱思强到Elmos,再到库卡机器人,德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像是“宁愿自己吃亏,也绝不让中国占便宜”。

实际上,德国工业的关键核心早就被稀土材料束缚住了,而这把打开局面的钥匙恰巧掌握在中国手中。

靠中国的稀土维持生命,却又拒绝中国的投资,这种自我矛盾的立场,注定会让德国越来越陷入泥潭。

德国越是拼命抵制中国,就越显示出自己在中国面前无法替代的依赖程度。

最终受损的,恐怕并不是中国,而是德国自己。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