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百年仇恨要破局?以色列8500人请愿联合国:给巴国名分,别再打了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40 发布日期:2025-10-08 08: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10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整个中东再次陷入火海。你会怎么选?父母被杀,是继续仇恨,还是奔向和平?

一个叫毛兹·伊农的以色列人,选择了后者。他的父母死于哈马斯的袭击,但他没有拿起枪,而是发起了请愿,向联合国喊话——承认巴勒斯坦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已有超过8500人签名响应。

那问题来了:巴勒斯坦国到底该不该被承认?为什么在以色列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还会有人放下仇恨?联合国会真的理会这场请愿吗?而那些已承认巴国的国家,又在打什么算盘?以巴之间的百年恩怨,真的有可能从这封请愿书开始改变吗?

哈马斯袭击发生在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南部多个社区遭遇突袭,约1200人死亡、数百人被绑架。随后的报复行动让加沙陷入地狱般的境地,截至2025年,已有3万多巴勒斯坦人丧生,多数是平民。战争的车轮轰隆隆碾过,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废墟。

就在这个背景下,伊农站了出来。他不是政客,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公司老板。但他却在父母被杀的第二天说:“复仇只会带来更多血。”

这不是口号,而是他的人生转向。他发起了“反对战争,接受承认”运动,目标明确——推动以色列和国际社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在特拉维夫街头,你能看到他的横幅:“不给巴勒斯坦国名分,我们永远不会安全。”在社交平台上,他的请愿书迅速传播,短短几个月内就收集到了8500多个签名,距离1万个目标仅一步之遥。这背后,是越来越多以色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和平不是软弱,是勇气。很多支持这场请愿的人,自己也失去了亲人,其中就包括约纳坦·泽根,他的母亲——知名和平活动家维维安·西尔弗,也在哈马斯袭击中丧生。但泽根的立场和伊农几乎一致:“我们不能为了以色列的安全,剥夺巴勒斯坦人的人权。”

这场运动的核心观点很直接: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不是惩罚以色列,而是为和平打开一扇窗。他们相信,只有两个民族互相承认彼此存在的权利,才有可能打破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冲突。如果继续拒绝承认,战争就永远不会停。

可现实远比道理复杂。以色列政府根本不买账。内塔尼亚胡明确反对“两国方案”,继续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加强对东耶路撒冷的控制。他的立场清楚得不能更清楚:不给巴勒斯坦建国的机会。在这种强硬路线下,伊农们的声音显得孤独而渺小。

但他们真的孤立无援吗?未必。法国、西班牙、比利时这三个欧洲国家,已于2024年5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内部也掀起激烈辩论,虽然尚未承认,但承认进程不断推进。拜登政府虽然没松口,但仍坚持“两国方案”这条底线。

国际舆论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单靠军事压制解决不了问题。2024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巴勒斯坦国地位问题正式成为焦点议题。各国代表团在走廊里低声交谈,不是“是否承认”,而是“何时承认”。

这就是地缘政治的现实——风向变了。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国际社会的态度是观望,那现在则是在重新布局。欧洲国家更在乎人权和形象,拉美国家倾向支持巴勒斯坦,而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因战争而日渐削弱。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立场始终鲜明。中国一贯主张“两国方案”,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中国不仅在联合国多次呼吁和平解决,还积极向冲突双方提供人道援助,展示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与温度。

中国不是旁观者,而是建设者。在联合国场合,中国代表发言时多次强调,和平不能靠炮火堆砌,而要靠对彼此权利的尊重。这种声音,与伊农的请愿书不谋而合。

可问题是,和平的逻辑未必能打动所有人。以色列内部的极右翼势力依然主张强硬回应,他们认为承认巴勒斯坦就是“向恐怖主义妥协”。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也不是铁板一块。哈马斯控制加沙,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在约旦河西岸的权威日渐衰落。代表谁谈判?谁来保证和平协议不被撕毁?这些现实问题没有答案。

和平的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走。伊农的请愿书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性——不是靠仇恨维系的国家安全,而是靠相互承认与尊重建立的共存秩序。

这不是天真,是理性,是对百年流血教训的深刻领悟。当战争成为常态,和平才显得如此稀缺。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愿意相信和平的人,都显得比以往更重要。

这场请愿最终能否推动联合国做出改变,还不确定。但它已经在以色列社会内部掀起了波澜。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永远的堡垒,还是可以与邻居共处的家园?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改变的,不是靠炮火,而是靠一句“我们愿意承认你”的勇气。

8500个签名不是终点,而是开始。当这个数字变成1万、2万,甚至更多时,联合国、以色列政府、国际社会都无法再忽视这股声音。而这声音的背后,是一代人对和平的渴望,是一整个民族对未来的重新想象。

百年仇恨,能不能破局?没人能打包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还有人愿意放下仇恨,和平就还有机会。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