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准备去北边攻打漠北的时候,路过河东郡的平阳县。
他没有急于奔赴前线,而是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他在平阳县的一家旅馆里住着,派人去请一位名叫霍仲孺的小官见面。霍仲孺在平阳县没什么显赫的地位。
霍仲孺来到学舍,按照平时对尊长参见的规矩,先是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然后加快步伐,进入屋内,向霍去病行了一个跪拜礼。
霍去病连忙跪下说:去病早该知道自己是大人留下的有用之人。
我之前不知道自己是您的儿子,一直没有给您尽过孝。
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霍仲孺依然没有自视高贵,依旧跪在地上磕头:“老臣能够把事情托付给将军,这是天意如此。”
他知道,自己对不起霍去病和他的家人,在霍去病成长的过程中,他从未尽到父亲的责任。
霍仲孺曾经抛弃过霍去病和他的母亲。
霍仲孺年轻时,在平阳县担任一个小官。
在平阳侯府工作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相貌出众的丫鬟,名叫卫少儿。两人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经历。后来,卫少儿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著名的霍去病。
在汉代,当个小县的官员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那时候,想当个吏员,要么得有 lots 的钱,要么就得有超群的才能。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得有一个爵位,也就是家族里得有背景才行。
汉朝时期的女仆地位很低,生活条件也很差。要改善自己的处境,要么得到主人的赏识,要么只能嫁给普通百姓。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件事,我们也不知道是霍仲孺被卫少儿的美丽吸引,还是卫少儿对霍仲孺有意,想要嫁给他,改变自己丫鬟的身份。
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的明显等级差异,让霍仲孺在这段交往中更加主动,处于主导地位。
要是霍仲孺不愿意对卫少儿负责,卫少儿也没办法。
霍仲孺实际上并不想承担起对卫少儿的责任。
他从平阳侯府干满了一段时间,然后直接回到了家乡,安家立业,从此就不再和卫少儿及其家人有任何往来。
多年来,霍仲孺一直没想过去找卫少儿母子,不然的话,霍去病也不会到22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霍仲孺没想到,自从他离开卫少儿和她的家人后,卫少儿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卫子夫的妹妹卫少儿在一次表演中跳了舞,汉武帝对她很感兴趣,于是把她接到宫里住了。
卫子夫没多久就怀孕了。
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
从那以后,汉武帝特别喜欢卫子夫,十多年里,卫家也因此变得非常兴旺。
那一年,霍去病才两岁,还小得连事情都记不住。原本他只是一个婢女的儿子,身份低微。但因为家族的变故,他成了皇室宠妃的侄子,家境也因此变得富裕起来。
霍去病十二岁时,卫子夫生下了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并被册封为皇后。
霍去病,作为卫青的亲戚,也领兵出战,这让汉朝在与匈奴的战斗中首次获得了胜利。
很快,卫青多次立下大功,他的三个儿子也因为他的名气,年纪轻轻没有上过战场,就得到了侯爵的封号。
卫家当时是最显赫的外戚家族。
霍去病的母亲早前嫁给了汉朝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代陈掌,成为了霍仲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贵夫人。
霍去病从小就聪明过人,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智慧,他胸怀大志,因此特别受汉武帝的喜爱。尽管年纪轻轻,还没到十八岁,就已经在汉武帝身边担任了侍中这个重要职务。
在汉武帝的朝廷里,侍中的主要工作看似是照顾皇帝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他们更像是高级秘书。皇帝经常与他们讨论国家的重要事务。
汉武帝在霍去病十八岁时,特意让卫青带他上战场,并交代卫青拨给他八百名精兵强将。
大家都知道,霍去病一上战场就得到了封赏,后来还被授予了骠骑将军的称号,成功开辟了河西走廊。
那一年,霍去病认下自己的父亲,他已经成了汉武帝最信赖的大将军。
霍仲孺抛弃了霍去病和他的母亲,所以卫家多年来繁荣的名声,他完全沾不上边。
他在平阳县担任县吏,后来有了一个儿子,名叫霍光,还至少有一个女儿。
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是否知道,那个想统治天下的卫子夫,其实是当年与他有过牵连的卫少儿的亲妹妹,而那位声名显赫的骠骑将军,也是他的亲生儿子。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从来没有主动去看望过霍去病和他的母亲,所以在认祖之前,霍去病根本没见过他。
据史书所述,霍去病年幼时并不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何人。
他成年后,才知道父亲霍仲孺是平阳县的一个普通官员。
霍去病本来没有特意去找霍仲孺。直到漠北之战快要开始,霍去病在前往战场的路上,路过平阳县,才偶然遇到了霍仲孺。
霍去病为什么要承认他的父亲身份?
霍去病对待从未尽过父亲责任的霍仲孺非常大方。他不仅认下了霍仲孺为父亲,还为他购置了房屋、田地和仆人,这才让自己安心地去征战沙场。
战争结束后,霍去病再次路过平阳县,把霍仲孺的儿子霍光带到了京城,用心培养他。
这让人好奇,霍仲孺从不照顾霍去病,但霍去病为什么还要坚持认亲呢?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表字为子孟,意思是庶出长子。光这个字说明,霍家并不把霍去病视为家族的正统继承人。
霍去病好像有点碰了钉子的感觉。
如果霍去病没有认过自己的父亲,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尴尬事情了。在长安城里,恐怕没有人知道霍去病还有一个名叫子孟的弟弟。
霍去病想要与未曾养育他的父亲霍仲孺建立联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在汉朝,人们非常重视孝顺父母的美德。
汉朝的皇帝总是强调自己用孝道来治理国家。
《孝经》在汉代社会里被看得很重。汉文帝专门设立了研究这部经典的博士职位,而汉武帝还要求所有的学子都必须研习这部著作。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叫做“举孝廉”。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孝顺是评估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关键因素。
在西汉时期,除了开国皇帝刘邦之外,其他皇帝的庙号里都带着“孝”字。比如,汉文帝的庙号叫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庙号叫孝武皇帝。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孝道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这些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汉朝人对“孝”的重视。
霍去病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父,古人认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给的,他们还相信父母没有错的地方。
尽管霍仲孺抛弃了霍去病和他的妈妈,从未履行过父亲的责任,霍去病仍然需要对他行孝。
如果霍去病知道自己父亲的身份和具体位置,但他既不认领父亲,也不赡养父亲,这种行为就是违背了人伦道德的。
这可能会被那些对霍去病心存不满的人当作攻击他的借口。
因此,无论是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还是避免被人抓住把柄,霍去病承认他的父亲对他都有好处。
认父之后,在朝堂上可以有兄弟帮忙。
在汉朝的历史中,如果有人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或者担任了重要职务,他的家人也会因此得到很多特别的好处。
卫家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仅仅因为卫子夫受到皇帝的宠爱,整个卫家都受到了汉武帝的关注,卫家的成员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照顾和提拔。
如果没有卫子夫的关系,卫青和霍去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领兵作战。
卫子夫有很多亲戚,包括她的外甥和侄子,都有机会在汉武帝身边担任侍从。
即便我们不是皇室成员,也能知道,当霍光掌权后,就连他的姐夫都能在京城担任光禄大夫的职务。
桑弘羊是辅政官员之一,因为一直推荐自己的亲戚来担任官职,结果遭到了霍光的拒绝。因此,他和霍光之间产生了矛盾。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汉代,一个人的行为能够惠及整个家族是很常见的。
的确,汉朝时代并没有科举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在朝廷上显得有些孤单无力。
他通过依靠卫家的支持才逐渐壮大,成为卫氏家族里非常重要的一位成员,和卫家的关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按照古代的家族观念,霍去病是霍家的孩子,而不是卫家的。他的母亲嫁给了陈掌之后,就属于陈家了,不再属于卫家。
霍去病的家族中,只有他一个人在朝堂上。
如果霍去病决定去见父亲,并带着他的兄弟们进入朝廷,那他在朝廷里就能多一个兄弟帮忙了。
如今,人多力量大这个道理依然适用。如果霍去病的哥哥能在朝廷中取得显著成就,对霍去病的帮助会很明显。
亲兄弟之间的感情,肯定要比表兄弟或者其他人更亲密。
因此,仅仅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霍去病确认自己的家族根源对他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既然已经来了,不如顺道看看爸爸到底是个啥模样。
即使承认生父对霍去病有很多好处,但如果不承认,霍去病可能会背负不孝的指责。然而,根据史料记载,霍去病一开始并不积极承认生父这件事。
得知父亲的身份后,他并没有立刻去找父亲相见。
《汉书》里提到,这是因为没有空闲去看望父亲,换句话说,当时没有时间去找父亲。
这个理由其实站不住脚。
霍仲孺并没有失踪,他实际上担任平阳县的官职。卫家和平阳侯府来往频繁。卫子夫原本是平阳公主推荐给皇帝的,那时平阳侯是公主的儿子,也是霍去病的亲叔叔。在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的亲叔叔卫青也跟着作战。
如果霍去病想找父亲,他只需告诉和平阳侯一声,即便他自己没时间去平阳县探望,也会有人把霍仲孺接回来。
然而,霍去病在行军路过平阳县时,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霍仲孺。
霍去病没有亲自去见父亲霍仲孺,而是让人把霍仲孺叫到旅馆里,然后让霍仲孺跪下迎接。
在霍去病认祖这件事上,他虽然态度恭敬,并且为霍仲孺购买房产、田地和仆人,然而他的行为似乎对认祖这件事不太上心。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霍去病认父时,可能就是想着“反正已经来了,顺便见见亲生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既然他已经和霍仲孺在一起了,认这个父亲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他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了。
假如霍去病没有路过平阳县,或许他也不会主动去找霍仲孺的。
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