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增19202%,这家公司却可能是在玩数字游戏。 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晶瑞电材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一万九千个百分点,但细看之下,近七成的利润居然来自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操作,而不是卖光刻胶的主业。 当半导体国产替代的东风劲吹,这家公司是把钱投向了核心技术,还是醉心于当“股神”?
2025年10月23日,晶瑞电材交出的三季度成绩单震惊了整个A股市场。 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11.92%,而净利润达到1.2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9202.65%,成为沪深两市的“增长王”。 第三季度单季,其净利润为5861.5万元,同比增长938.99%。 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分别实现28.8%和1421.06%的同比增幅,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看似大幅增强。
然而,翻开财报细节,增长的质量却让人心生疑问。 2025年前三季度,晶瑞电材的投资收益达到4548.14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50.96万元激增;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4315.48万元,同样大幅增加。 仅这两项非主营业务收益就合计约8864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接近70%。 这意味着,公司超过三分之二的利润并非来自产品销售或技术突破,而是金融资产的短期波动和投资行为。
公司的资产配置在近几年出现了显著变化。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其交易性金融资产高达11.93亿元,而回溯到2023年,这一数字仅为3700多万元。 这种将大量资金配置于金融资产的行为,与一家科技型新材料公司应有的研发投入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规模仍维持在4.01亿元,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达到33.78%,是净利润的两倍多,这为其业绩的“含金量”打上了问号。
业绩的巨幅波动在晶瑞电材的发展历程中并非首次。 2024年,公司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净利润亏损1.8亿元,同比暴跌1311.61%。 当时公司将原因归结为行业竞争加剧、计提商誉减值、研发费用大增、折旧增加和财务费用上升五大因素。 其中,商誉减值尤为突出,主要源自此前并购的三家子公司业绩下滑。 例如,晶瑞新能源2023年营收从8亿元大幅下降至3.85亿元,净利润下滑近八成。
募投项目的进展迟缓也反映出公司在资本开支效率上的问题。 2021年通过可转债募资的高端光刻胶研发项目,原计划建设周期36个月,但到2024年上半年末已近34个月时,投资进度仅完成61.81%。 同年募资的年产9万吨高纯硫酸技改项目一期,预定2021年12月达到可使用状态,但2022年和2023年连续录得亏损,收益分别为-1672.66万元和-716.38万元。
自2017年上市以来,晶瑞电材已通过股票和可转债方式多次融资,累计募资额约22亿元。 交易所曾对其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关注,要求说明半导体技改项目未达预期效益的原因。 这些情况与2025年三季报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激增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照。
光刻胶作为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其战略价值在国产替代背景下日益凸显。 晶瑞电材的核心光刻胶业务由其子公司瑞红苏州承担,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拥有g线、i线、KrF、ArF全系列光刻机测试平台。 2023年11月,瑞红苏州引入战略投资者中石化资本,通过定向增发募资8.5亿元,中石化资本持股27.88%,成为第二大股东。 这一举动在当时被市场解读为公司在光刻胶领域发力的重要信号。
国产光刻胶的验证周期通常较长,面板光刻胶需1-2年,半导体光刻胶需2-3年,但一旦通过验证,客户黏性较高。 目前,晶瑞电材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相对低端的G/I线光刻胶,高端KrF光刻胶已进入量产阶段,ArF光刻胶仍在验证过程中。 2023年,受日本光刻胶厂商断供传闻影响,公司股价曾从15元附近涨至26元以上。
2025年10月24日,三季报发布后次日,晶瑞电材股价大幅高开,盘中涨幅近12%,但最终收盘涨幅为8.29%,报15.03元/股。 当天,受四中全会后国产替代政策利好刺激,科技股出现大面积涨停,但晶瑞电材未能封板。 在投资交流平台,部分投资者抱怨其表现不及其他科技股,也有观点认为不坚定的持仓者已被清洗,后市可期。
从股价走势看,2025年6月20日一根长阳线确立上扬趋势后,晶瑞电材股价沿20日均线上行,实现翻倍。 截至10月下旬,其股价处于高位平台整理状态,周线形成阳包阴形态。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高纯湿化学品、光刻胶、功能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等,应用于半导体、面板显示、LED等泛半导体领域及新能源行业。
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光刻胶的市场空间与进口替代需求巨大。 由于国内光刻机市场仍大部分依赖进口,光刻胶的国产化更显紧迫。 晶瑞电材作为国内少数几家规模生产光刻胶的企业之一,其技术积累和产业背景为其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然而,公司能否将财务资源从金融投资转向核心技术突破,并在资本开支与投资回报间找到平衡点,将直接影响其黑马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