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这两家A股市场上的重量级玩家,在2025年8月4日几乎同时丢下了重磅炸弹,公告一经发出,市场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弦,一触即发,谁都能感受到背后的对立和博弤——有人在观望,有人心里发毛,也有人暗自窃喜,毕竟关系着4000亿级的大盘。
中国船舶这边,公告里提到要开展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股票自2025年8月13日开市起直接停牌到底,什么时候复牌要等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申报结果公告出来才重新交易,这不仅是操作流程,更像是给市场和投资者都按下了暂停键。
中国重工那边的公告更狠,明说自己要被吸收合并,意味着公司主体资格直接消失,甚至要向上交所申请主动终止上市,股票自2025年8月13日开始停牌,直到彻底退市不再复牌,2025年8月12日就成了中国重工A股股票最后一个交易日。
这场合并的序幕早在2025年7月18日就拉开了,那天晚上,两家公司都发公告,证监会下发批复,同意中国船舶以新增30.53亿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官方盖章,合并靴子落地,这可是A股史上最大规模的吸收合并案。
合并背后的政策信号也很明显,“新国九条”刚出不久,这算是第一单重组方案落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被反复提及,监管层在推动大企业做大做强,表面看是资源整合,实则是改革试点,谁都知道,船舶行业是国家战略重点,合并影响深远。
交易报告书写得很细,合并后中国船舶不光接手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甚至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要承接,像把两个大公司装进一个更大的壳里,成为“存续公司”,总资产直接超过40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规模大到让人咂舌。
市场解读这波操作,有人说是强强联合,也有人担心内部整合难题,毕竟两个上市公司合并,背后涉及到资产、订单、技术、人员、文化,哪一样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资源整合成了最大难点,谁都怕“1+1<2”。
说到影响,中国船舶本来就是中船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旗下已经有江南造船、上海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船舶修造、广船国际等大型子公司,这次合并后,产业链进一步完善,船舶行业的话语权直接提升,全球最大船舶上市公司名号实至名归。
中国重工的身份也不简单,2008年3月18日注册成立,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鞍钢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发起设立,2019年中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合并成中国船舶集团,这一波再被中国船舶吸收,算是历史进程的延续,国企改革的深水区又前进了一步。
回头看,这场合并其实有迹可循,政策导向、产业升级、资本市场改革多重因素交织,推动了这桩天量重组案,官方说法里强调高质量发展、防范风险,其实也在释放信号,支持优质资产集中、鼓励龙头做大做强,让行业更有竞争力。
对外部竞争而言,合并后中国船舶的体量和能力都提升了,面对日韩等国际造船巨头,底气明显足了许多,订单、技术、产业链资源都集中在一家上市公司手里,市场反应也会更强烈,投资者期待未来业绩爆发。
但机会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合并后的整合压力、业务协同、管理磨合随之而来,庞大的资产和人员流动也意味着风险难以避免,尤其是A股市场对大体量并购案总是既兴奋又谨慎,谁都知道,历史上也有“大象转身不灵”的前车之鉴。
投资者的情绪其实很微妙,部分人看好龙头效应,等着合并红利释放,另一部分人担心停牌时间太长,流动性风险加剧,尤其是合并后如何定价、如何处理小股东利益,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定论,市场只能边走边看。
政策层面,“新国九条”下的首次吸收合并案例,被寄予厚望,监管层希望通过示范带动更多优质资产整合,但一旦出现整合不顺或市场波动,政策压力也会反弹,这其中的平衡点非常微妙,考验着所有参与方的智慧。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波合并对中国船舶行业来说是一次重大转型,资源、技术、资金、管理一体化,有望提升全球竞争力,但也可能带来短期阵痛,特别是在人员安置、文化融合、业务重组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
这场合并像一场大戏,主角配角都到齐了,故事还在继续,结局尚未揭晓,每个人都在等下一个公告,等着看到合并后真正的化学反应,市场的情绪也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谁都知道,大幕刚刚拉开,真正的高潮还在后头。
未来如何演变,资产如何整合,行业格局怎么重塑,会不会有更多类似巨头重组出现,留给市场和投资者的悬念还很多,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下注,等待2025年下半年的答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