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是养老的根,智慧是服务的桥。
莲湖区把两者捆在一,推出的“康养管家”把原本分散的养老资源,变成随叫随到的一套服务体系。
操作入口很简单,老人可以用小程序下单、按智能手环呼叫,或者直接打电话。
需求一旦提交,后台就把任务推给就近的社区管家,常见请求能在十几分钟内得到回复,复杂的两小时内完成资源匹配。
服务点是社区站,管家就是本地“响应者”。
和外地机构不同,社区管家熟悉街坊脾性和附近医疗资源,能立刻判断能否当日解决,能不能预约次日上门。
服务内容覆盖生活和健康两端,不只做帮手也做参谋。
从上门理发、家政保洁到配康复师针灸推拿,甚至陪诊挂号取药,管家把看似琐碎的事儿都收单了。
对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的是持证护理上门。
换药、翻身、鼻饲这些专业操作,都有记录和后续追踪,确保护理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有回访的长期服务。
智能设备和数据让照护更可预防。
手环、睡眠垫等监测到异常,社区管家会先上门核实并通知家属,必要时马上介医疗救助,把风险关在家门外。
选养老院或适老化改造也能找管家。
他们会根据健康状况和预算推荐机构、陪同看房,或先上门测量再对接供应商做扶手、防滑改造,全过程跟进到位。
精神陪伴也是重点,不只是“物理在场”。
社区里有书画班、唱团、短途游活动,管家负责组织和照料,让老年生活有社交、有乐趣,不只是等待照护。
最大优势在于“人情味”+“效率”并重。
管家会记住生日,会在重要日子陪聊问候,这种日常的温度,让许多独居老人把他们当成了“熟人照护”。
数据说明效果:覆盖人数已达数万,平台处理请求超过二十万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高频的小事被持续解决,才让“足不出户”的养老不再是口号。
未来可拓展的方向很明确:功能更智能、服务半径更广、专业队伍更稳固。
技术只是工具,关键还是把“服务到位”这件事做成社区的常态。
这套模式给其他城市的启发是直观的:把资源下沉、把响应本地化,再用技术做协同,养老服务就能既高效又有温度。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