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那个总是沉稳、冷静,被誉为“跳台稳定器”的陈芋汐,说着说着,突然就绷不住了。
“巴黎奥运会之后,我真的没想过自己还能再站上10米台了。”
话音未落,眼眶已经泛红,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主持人问她,比赛结束那一刻,是解脱还是想逃开?
她几乎没有犹豫,给出的答案是后者——“非常想逃”。
这一幕,发生在10月30日央视的专访中。
没有比赛的喧嚣,没有泳池的水花,只有聚光灯下一个女孩最真实的剖白。
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双子星”闪耀的光环之下,藏着如此沉重的压力和挣扎。
这份压力,几乎要把这个刚满19岁的姑娘压垮。
压力从何而来?
答案,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却又常常被我们选择性忽略。
那个答案,就是全红婵。
从东京到巴黎,两个奥运周期,同样的剧本上演了两次。
陈芋汐和搭档,无论是张家齐还是全红婵,总能稳稳地将双人10米台的金牌收入囊中,彰显着中国跳水梦之队的绝对统治力。
但在含金量更高、更能证明个人实力的单人项目上,陈芋汐却连续两次,以微弱的差距,输给了同一个人——全红婵。
东京奥运会,横空出世的全红婵用“水花消失术”震惊了世界,那一年,陈芋汐是银牌。
到了巴黎,陈芋汐的技术、稳定性和表现力已经打磨到了极致,几乎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但全红婵依然技高一筹,以一种近乎“断层式”的领先,再次夺冠。
陈芋汐,还是银牌。
对于普通运动员来说,奥运银牌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但对于陈芋汐这样站在金字塔尖的天才而言,当一枚金牌唾手可及,却总被同一个人挡在身前时,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宿命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心志。
外界的每一次对比,每一次“可惜了”的叹息,都像一根根针,扎在她紧绷的神经上。
“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在东京奥运会之后,是下滑的,而且下滑得非常厉害。”陈芋汐在采访中坦白了那段不为人知的低谷。
我们只看到了她在赛场上的稳定,却不知道,为了维持这份稳定,她付出了什么。
当全红婵以巅峰之姿席卷各大赛场时,陈芋汐正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状态下滑、发育期困扰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她甚至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是“蹬不起来”,这对于一个顶尖跳台运动员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突然发现自己内力全失,连最基本的招式都使不出来。
就在这最黑暗的时刻,拉了她一把的人,恰恰是那个在赛场上让她“意难平”的全红婵。
“后来因为和小红配双人……”
一个称呼,暴露了所有。
在公开场合,她会叫她“全红婵”,但在最私密的内心独白里,她脱口而出的,是“小红”。
这是一个充满亲昵和依赖感的昵称,瞬间将两人从“对手”的冰冷框架里,拉回到了“队友”和“姐妹”的温情之中。
陈芋汐说,正是因为开始和全红婵搭档双人项目,她的状态才慢慢回归。
从“蹬不起来”到重新“蹬起来”,这个过程,是全红婵陪她一起走过的。
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训练馆里,一个为单人项目失利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姐姐,和一个用天赋和纯粹激励着所有人的妹妹,她们在一次次的同步起跳、同步翻腾、同步入水中,找到了属于她们的节奏。
全红婵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陈芋汐的不足,更像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她全部的斗志。
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单人赛场,她们是必须拼尽全力的对手;但在双人跳台上,她们是能将后背交给对方的战友。
这种奇妙的关系,让陈芋汐“非常踏实地走完了一个运动员该经历的路程”。
原来,我们都看错了。
我们习惯于用“竞争”、“对手”、“瑜亮之争”这些充满火药味的词汇去定义她们的关系,以为她们的日常,会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充满暗流涌动。
但事实是,她们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要纯粹。
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彼此的人。
陈芋汐知道全红婵的天赋有多么惊人,也知道这个妹妹为了控制发育和伤病有多么不容易;全红婵也一定知道,身边这个姐姐为了追赶自己,付出了多少汗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她们相互竞争,更相互成就。
没有陈芋汐的穷追不舍,全红婵的冠军之路或许会少几分传奇色彩;而没有全红婵这座必须翻越的高山,陈芋汐或许也无法突破瓶颈,达到如今的高度。
她们是彼此的“磨刀石”,更是彼此的“救生圈”。
所以,别再把她们对立起来了。
金牌只有一枚,但为国争光的荣耀属于她们两个人。
当陈芋芋汐在巴黎赛后,第一时间拥抱庆祝的全红婵,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时,那不是伪装,而是一个姐姐对妹妹发自内心的祝贺,也是一个强者对另一个强者的尊重。
好消息是,因脚伤休养了一段时间的全红婵,即将在十一月的全运会复出。
届时,“双子星”将再次同框,只不过这一次,她们很可能要站在泳池的两端,作为对手,再一次上演“神仙打架”。
这一次,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心态去看待她们的比赛。
忘掉金牌,忘掉胜负,去欣赏两个天才少女如何将力与美展现到极致,去感受她们之间那种亦敌亦友、相互救赎的动人情谊。
这,或许比金牌本身,更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