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2004年,李肇星偶遇戈尔巴乔夫时,对他说:苏联解体其实是因为没有邓小平

耀世娱乐介绍 点击次数:186 发布日期:2025-09-18 19:56

01

2004年6月11日这天,全世界的大人物都聚在华盛顿。

美国总统里根的葬礼,搞得相当隆重。英国首相布莱尔来了,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通过视频方式表达了哀悼,连苏联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都专程从俄国赶过来。

李肇星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葬礼。作为外交部长,这种场合他见多了,但这次感觉不太一样。

戈尔巴乔夫坐在前排,那个光头上的胎记格外显眼。李肇星远远看着这个人,心里想着:就是他,让那个庞大的苏联在几年内彻底垮了。

葬礼上,戈尔巴乔夫接受采访时说,里根是个"非凡的政治领导人"。看他一脸严肃的样子,谁能想到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说实话,李肇星那时候就很好奇,这个人到底怎么看待自己当年的那些决定。

葬礼结束后,各国代表团开始各自回国。李肇星按计划搭乘航班返回北京,心里还在琢磨刚才看到的那些场面。

02

飞机起飞没多久,李肇星就发现了个熟人。

戈尔巴乔夫就坐在不远处,正在翻看什么文件。那块胎记在机舱灯光下特别醒目,想认错都难。

李肇星想了想,过去打个招呼总没错。毕竟都是参加同一场葬礼的,而且十几年没见面了。

走过去一看,戈尔巴乔夫抬起头,看到李肇星后马上露出笑容。两人开始聊起里根葬礼的感受。

戈尔巴乔夫说,里根第一个任期时是"典型的反共产主义者",但后来变成了和平推动者。他说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李肇星点点头,然后话题自然转向了国际形势。作为外交官,他一直关注世界格局变化,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的影响。

聊着聊着,李肇星心里那个憋了很久的问题又冒出来了。这可能是他直接问当事人的唯一机会。

思来想去,李肇星决定直接开口。

03

李肇星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个问题:苏联那么强大,怎么会在那么短时间内解体?

这问题确实挺直接,但李肇星觉得,既然碰上了,就别绕弯子了。作为外交官,他太想知道这个超级大国倒塌的真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听到这话,表情马上严肃起来。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慢慢开口,表示这个问题他想了很多年。

停顿了一下,他说出了那句让李肇星印象深刻的话:"因为我们那里没有邓小平。"

李肇星当时就愣住了。这答案完全出乎意料。

戈尔巴乔夫接着说,中国1978年就开始改革开放,苏联1985年他上台才开始改革。结果中国越改越好,苏联越改越乱,最后连国家都没了。

他称赞邓小平是个真正的改革家,知道怎么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这一点,苏联确实没做到。

李肇星听着这番话,心情相当复杂。一个曾经让超级大国解体的人,现在竟然在羡慕中国的改革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又说,当时苏联问题太多了,经济困难,政治僵化,民族矛盾尖锐。他想通过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但是...

他摇摇头表示,改革是个技术活,不是光有热情就行。邓小平懂得怎么循序渐进,怎么保持大局稳定。这些经验,苏联当时真的很缺乏。

李肇星想起邓小平那句"摸着石头过河"。确实,中国的改革开放走的是渐进式道路,先经济后政治,先试点后推广,每一步都很谨慎。

苏联的改革却完全不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公开性"和"重建",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坦言,当时他也想学习中国经验,但苏联情况太复杂,历史包袱太重,积累的问题太多。

李肇星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中苏两国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面临改革挑战,结果却天差地别。

04

这番对话让李肇星陷入深思。作为外交官,他比一般人更了解两个大国改革的深层差异。

戈尔巴乔夫的感慨不是没道理。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等人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苏联改革开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间整整晚了7年。

更重要的是改革路径完全不同。中国选择"先经济后政治"的渐进式改革,邓小平后来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在保持政治稳定前提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是另一种思路。他同时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特别是"公开性"政策,很快冲击了苏共权威,引发苏联内部政治危机。

李肇星想起邓小平那句"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改革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经济发展解决社会矛盾。

苏联改革却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戈尔巴乔夫过分强调政治改革,结果经济问题没解决,政治上又失去控制。

戈尔巴乔夫继续说,其实苏联当时经济困难并不比中国严重多少,关键是改革方式方法。邓小平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

他停顿一下说,而他当时太急于求成了,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李肇星点点头。确实,邓小平的改革智慧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1978年刚开始改革时,中国经济情况比苏联还困难,但邓小平选择从农村改革入手,让农民先富起来,然后再推进城市改革。

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保证了改革连续性。苏联改革一开始就触及最敏感的政治体制,结果引发不可控制的连锁反应。

戈尔巴乔夫叹了口气说,苏联解体后,很多人都在反思这个问题。他们改革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现在看来,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正确的改革策略。

戈尔巴乔夫看着舷窗外云海,若有所思地说,有时候他想,如果当时苏联有个邓小平那样的领导人,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李肇星听到这里,心里更加复杂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一个成功转型,一个走向解体,这中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05

谈到这里,戈尔巴乔夫神情变得更加复杂。他承认了自己改革的不足,但同时也为苏联解体的后果感到遗憾。

他说苏联解体后,很多加盟共和国人民生活并没有变好,特别是俄罗斯,经历了很长一段困难时期。这让他一直很内疚。

李肇星能理解他的心情。苏联解体虽然结束了冷战,但也带来很多新问题。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经济危机,很多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戈尔巴乔夫说,相比之下,中国改革开放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保持政治稳定同时实现经济腾飞。

他又提到邓小平有句话他印象很深,叫"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体现了实用主义智慧,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

李肇星点点头。这确实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精髓——实用主义。不拘泥于意识形态教条,一切以效果为准,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戈尔巴乔夫自我反思说,而他当时可能太理想主义了,总想着要彻底改变一切,要建立完美制度。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有稳定,又没能建立起新秩序。

这番话让李肇星想起一个细节。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时与邓小平会面,邓小平当时已经85岁,但谈话很生动,没有看任何纸张,谈话持续了2个小时。

那次会面时,戈尔巴乔夫就注意到邓小平的改革智慧。戈尔巴乔夫认为邓小平影响中国事件的秘诀在于其丰富人生阅历和健康实用主义。

戈尔巴乔夫说,现在回想起来,1989年那次和邓小平会面给他印象很深,邓小平那种从容不迫态度,对改革节奏的精准把握,确实值得学习。

飞机已经飞行几个小时,两人对话也逐渐深入。李肇星发现,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这件事,内心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他为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苏联解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积累问题太多了,从斯大林时代开始,就有很多深层次矛盾没解决。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些矛盾更加尖锐。他上台时,其实已经很难回天了。

他顿了顿说,但如果当时有个邓小平那样的改革家,或许能找到更好解决方案,至少不会让国家解体。

06

飞机开始下降,这次意外对话也接近尾声。李肇星听了戈尔巴乔夫这么多感慨,心里对这段经历有了更深理解。

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面临同样改革挑战,结果截然不同。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实现成功转型,苏联却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

根本差异,或许就在于领导人的改革智慧和策略选择。

邓小平的改革是渐进式、实用主义的,始终把稳定放在重要位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激进式、理想主义的,结果失去对局面的控制。

下飞机前,戈尔巴乔夫对李肇星说,很高兴能聊这些,希望中国能继续走好改革开放的路,也希望他们的经验教训能对其他国家有所启发。

李肇星握着戈尔巴乔夫的手说,这番坦诚的交流让他很受启发。经验值得永远铭记。

飞机降落后,两人各自离开。但这次万米高空对话,李肇星一直记在心里。多年后,他在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中记录了这次难忘相遇。

戈尔巴乔夫那句"苏联没有邓小平",不仅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可,也是对自己改革历程的深刻反思。

两个大国不同命运,两种改革不同结果,都在这句话里得到最简洁也最深刻的概括。改革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邓小平的改革智慧,不仅改变了中国,也为世界提供宝贵经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训,同样值得后人深思。

李肇星回到北京后,把这次偶遇告诉了同事们。大家都觉得这句"苏联没有邓小平"分量很重,道出了两国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戈尔巴乔夫用最简单的8个字,总结了苏联解体和中国成功的根本差异。这不是偶然,而是两种改革理念和方法的必然结果。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史实来源:1. 李肇星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记载了这次飞机偶遇2. 2004年6月5日里根总统去世,6月11日举行国葬典礼3. 戈尔巴乔夫确实参加了里根葬礼,有官方记录和新闻报道4.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 苏联改革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6.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会面有详细记录7. 苏联于1991年12月26日正式解体

耀世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