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交易,居然能把两个NBA中游球队的命运搅得波澜起伏,活脱脱像是现实版的“富贵险中求”,你说不服都难。
这不,刚刚官宣的那个犹他爵士和夏洛特黄蜂的2换1,把塞克斯顿和一个遥远的次轮签扔给黄蜂,硬生生地拎回一个快过“三十而立”的大个子努尔基奇。
怎么看怎么像各怀鬼胎的互利互“踢”,但,到底谁赚了?谁亏了?表面一手握手言和,背地究竟在想什么?
眼下媒体各种打分——黄蜂A,爵士D——可球场外的算盘,哪有那么简单?
就先来聊聊黄蜂这次捡到的“便宜货”科林-塞克斯顿。
要说这个小伙,真不是等闲之辈。
三年来在爵士兢兢业业,对内场均18.4分,三分命中率飙到41%,罚球甚至87%+,要面子有面子,要里子有里子的那种。
但为啥爵士舍得割爱?关键在于他们挤出了一锅新生力军。
今年选秀连挑了艾斯-贝利和小沃尔特-克莱顿,原来后场像下饺子——满了。
再加上原本人手富余,塞克斯顿就被无情地推上了货架。
而黄蜂这头,正逢后卫主将鲍尔养伤,特雷-曼也悬在续约的高空,仅靠布兰登-米勒带队打拼,免不了人手吃紧。
这时候,一个高效得分、经验满满还带有激情的小钢炮塞克斯顿飞奔而来,谁不觉得馅饼砸头上了?
何况这小子打替补还是打首发,无缝衔接,实用主义者一枚。
你说运气是门玄学,有的人摔倒了还能捡到钱。
这刚巧黄蜂拿了个即插即用的能量球,ESPN都给打了A,意思就是这单做得稳如老狗、实用价值满分。
数一数鲜活的数据:黄蜂去年控卫位但凡主将缺席,百回合净负13.3,进攻效率直接拽去联盟倒数第三。
光凭纸面战绩,这塞克斯顿加入,得像是去年窝头窝面忽然能加个鸡蛋,一下子有了点味道。
再退一步,假如哪天黄蜂突然想重组、或发现塞克斯顿水土不服,合同到期的他,也能轻松打包扔回市场。
灵活性妥妥的,球商比某些高管还高。
那头的爵士呢?
就差没把绣花枕头和碎银两搭进去,也得把塞克斯顿“卖”出去。
看得出,管理层的算盘其实明晃晃地摆在明面上——年轻就能赢未来。
选秀夜连捞年轻控球,加上已经手握的基石球员,后场像赶集似的挤成一团,空间根本没法分。
与其留一个1900万美元的到期合同球员蹲冷板凳,不如甩去黄蜂,还顺手捞到个努尔基奇,哪怕自己得贴个2030年的彩票(次轮签)。
这年头,次轮签就跟方便面调料包似的,不痛不痒。
但敢这样干,摆明是看中努尔基奇的合同“随时再进二手交易市场”属性。
可问题来了:爵士的内线早就人满为患——沃克-凯斯勒横空出世,科林斯当壮劳力,菲利波夫斯基还得抢点轮换时间,努尔基奇进来,又不是那种拳头一砸能当家做主的大佬。
他,就是临时工,今天在爵士,明天不知道漂哪儿,这不等着二次售卖当“换算筹码”?
所以ESPN打了个D,不冤。
说到ESPN给的这个评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场上的交易数值什么的只是表面,舆论风暴才是真正兵家必争之地。
黄蜂捏紧了年轻核心护体,现在再加一把防不住的“小板斧”塞克斯顿;
爵士嘛,彻底走起摆烂与重建的双轨道,买断赛事体验,赢个潜力未来。
你要是爵士球迷,可能苦笑着说一句,“我们再等三年!”
黄蜂球迷只想“今年进季后赛就烧高香”。
不过,具体到两个人——塞克斯顿和努尔基奇,也是众生百态,各自心酸。
塞克斯顿梗着脖子不服输,初来爵士便飙下20分,让球迷顿时燃起希望,还曾把勇士虐出心里的阴影。
但抱歉,震天的掌声短暂如昙花,日子长了年轻潮流一波涌一波,不服不行。
努尔基奇就更“北漂”进阶史了,掘金、开拓者、太阳再到黄蜂,如今漂流到爵士,生涯数据稳定中略显平庸,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中锋界的老黄牛”,干不了多惊艳的事,但用着还贼稳当。
不过以爵士管理层的风格,怕不是拿他修修补补、换点筹码,哪里稀罕老实干活。
其实啊,在NBA搞交易,有时候比谈恋爱还浪漫也还残酷。
说换就换,昨天“亲密无间”今天就“性格不合”各奔东西,双方管理层的微妙暗战就是一台大型情感综艺。
这几年新劳资协议出台,薪金帽子越来越勒脖子,到期合同球员就更像“理财产品”随时可退可换——
大家都爱讲“灵活性”,其实说白了,就是球队老板和GM们做着精打细算的小算盘,丝毫不耽误明天继续推倒重来;
像黄蜂手上一年期的塞克斯顿,爵士手上的努尔基奇,都像个待价而沽的“周转货”,搞不好明年这会儿又轮到哪支球队“发福利”。
观众们前脚还沉浸在新援照片,后脚就看到球员再次被扫地出门,感情投资一次次被割韭菜。
那些年,“忠诚”俩字在NBA已成稀缺动物园里的国宝了。
看到这里,别以为双方主教练高层在官宣时的表态有多深情,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用力感谢前任,热烈拥抱新欢,未来如何?走一步看一步。
塞克斯顿,还没正式跟媒体照会,就被爆出已经跑去夏洛特体检、准备亮相,连句“还挺舍不得犹他”都凉在肚里。
努尔基奇也是,黄蜂公开说压根不打算全力留下,你说他会不会心头泛酸?
更有意思的是,这笔交易的“筹码包装”里,还夹带着NBA一贯的套路。
次轮签,放眼联盟里跟“干衣服用的香包”差不多——
看似不起眼,有时真有用,可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冲业绩数量,实打实的变现能力,还得看运气。
这次赌注赌到了2030年,黄蜂真等六年再挑人?未必,搞不好又成未来新交易里的“交易甜头”;
爵士眼下得手的努尔基奇,万一冬天有人急病乱投医,这合同和大块头再变流动资产,继续循环。
这样一来,你来我往的操作,直接成了联盟中层球队温饱线上的自救式买卖,一手握着崩溃的预算单,一手防着更狠的明天。
有球迷说,这种局面下,哪有赢家?
反倒像是两头困兽,不肯沉底,只能顶着头皮博明天。
细细琢磨,倒真有几分精辟:
黄蜂收获了即战力的后场,暂缓水逆,顺带再看看核心伤愈归队后的化学反应,争取再搏一次季后赛门票;
爵士带着新鲜血液的未来蓝图,继续押注新秀练级,努尔基奇随时挂在二手市场上“以备不时之需”;
谁赚了?也许一点没赚,谁亏了?可能也未必。
你以为他们在为冠军冲刺,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为苟活下赛季找更漂亮的借口。
你说未来会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也许塞克斯顿在黄蜂打出厂牌,带队冲进前八,成为那种“凡人逆袭”的励志典范;
也可能努尔基奇在爵士短暂歇脚后,来个“最后的倔强”,弄出波澜壮阔的生涯结尾;
但更现实的,大概率还是联盟中庸泥潭里的一瓣波澜,转眼又被下一个大新闻盖过去。
话说回来,NBA里的交易故事,永远说不尽;
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说变就变的剧本,粉丝和球员、球队和机会,无一幸免。
黄蜂这桩买卖,撑着现场的热枕,短线看确实赚了,ESPN的A评分也算虚怀若谷;
至于爵士,评了D,但他们拼得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回头看,联盟的生态,就是这么个无情的“后浪推前浪”——
你还没站稳舞台,前面已经有新秀敲锣打鼓等着上场。
今天给你掌声,明天就往后靠。
那你怎么看这次“2换1”?
塞克斯顿能真得成为黄蜂的救世主吗,还是努尔基奇转眼又成流动筹码?
别光看分数,留个言唠两句,咱一起琢磨下交易背后的门道,谁才是真正赢家?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