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咨询室里,经常接待一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来访者,其中有个年轻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叫他小A。小A一进来就满脸疲惫,跟我倾诉他压力大到快喘不过气了。他觉得不优秀就不配被爱,每天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疯狂工作,周末都不休息,就为了在公司能出人头地。他说要是工作没做出成绩,就感觉身边的人都会看不起他,家人的爱也会变少。他不敢停下来,生怕一停,所有的爱和认可都会消失。
小A的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那这种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得从小A的成长经历说起了。
小A跟我说,小时候父母对他要求特别严格。只有他考试考得好,或者在学校拿了奖,父母才会表扬他,给他买好吃的。要是考砸了,父母就会板着脸,对他爱答不理。时间久了,小A心里就有了个认知:只有优秀,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等小A长大了,进入社会,这种认知被进一步强化。社会上到处都在比较,谁工资高,谁职位高,谁房子大。小A也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别人比,觉得只有在这些方面超过别人,自己才有价值。他把个人价值和成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好像不优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亲密关系中,小A同样带着这种防御性认知。他谈过几次恋爱,每次都特别担心自己不够好,会被对方抛弃。所以在恋爱里总是小心翼翼,努力表现得完美。一旦有一点小瑕疵,就觉得对方会离开他。这种“不够优秀就会被抛弃”的假设,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成了他处理亲密关系的准则。
了解了小A这些成长经历和想法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优秀”和“被爱”真的有必然联系吗?接下来,我们就来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实际上,“优秀”和“被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情感,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你是否优秀而改变对你的感情。就像父母的爱,应该是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在你身边支持你。朋友也是,真正的朋友喜欢你,是因为你的性格、你的为人,而不是你的成就。
在社会上,我们也不能只靠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可能你不是最有钱的,但你善良、有同情心,这也是很宝贵的品质。我们不能被社会的比较机制冲昏头脑,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相互吸引、相互喜欢。如果对方因为你不够优秀就离开你,那只能说明他不是真正爱你。真正的爱情是接纳对方的全部,包括不完美的地方。
既然我们知道了“优秀”和“被爱”的真实关系,那小A该怎么改变他这种错误的认知呢?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破解的方法。
第一步是自我觉察。就像小A,要先意识到自己这种“只有优秀才配被爱”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准备一个自我觉察日记,每天记录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想法。比如,工作没完成好,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的时候,把当时的感受和想法写下来。通过记录,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改变。
第二步是挑战认知。当有了自我觉察之后,就要开始挑战自己的错误认知。比如,小A觉得工作没做好就会被同事看不起,这时候他可以问问自己:“同事真的会因为这一点小失误就看不起我吗?”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是建立新认知。在挑战旧认知的基础上,要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小A可以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告诉自己即使不优秀,也有值得被爱的地方。他可以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是有价值的,不管我是否优秀,都有人爱我”。
有了这些方法,还可以配合一些日常训练,让改变的效果更好。
除了上面的三步认知重塑法,还可以做一些日常训练。每周花15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做一次认知体检。在心里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我是不是又陷入了‘只有优秀才配被爱’的想法里?”“我有没有因为不优秀而否定自己?”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不断强化新的认知。
就像小A,通过这些方法,慢慢地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不再那么拼命地追求优秀,而是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发现,当自己放松下来,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家人依然爱他,朋友依然支持他。他也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更加自信,不再那么患得患失。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就能打破这种错误的认知,重新找回被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