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抗战和解放战争不同,抗美援朝有着鲜明的反复转折的特点。
前面两次战争是单向的,我越来越强,敌越来越弱。但抗美援朝不一样,敌我总体形势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而只在战场上出现几个转折点。
每一个转折点,都对敌我双方带来一些影响,其中有的影响是痛彻心扉的。
第一转折点:第一次战役
这个很好理解。美军向半岛北方发动全面进攻,志愿军秘密入朝,迅速发起反攻作战。
战果大致点一点。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未对师(旅)以上联合国军完成大包围大分割,歼灭的部队包括韩6师的2个团、8师的2个营,美军骑1师第8团的2个营、第5团1个营,共全歼11个营。另有14个营被击溃。
合计毙伤俘敌约1.5万人, 其中美军3518人,韩军12325人,其他联合国军147人。
这场遭遇战的转折意义一明一暗,明面上的转折点是遏制联合国军攻势,迫使其转入防守和撤退。暗里的转折是志愿军作战方式的转变,从解放战争中习惯了的大包围大歼灭、大踏步进退,转入艰苦的山地作战,转入以打小股敌人而不是师以上甚至军以上部队的小型歼灭战。
其实真正的转折点是志愿军的战术问题。
战争之初,我军分析战争条件时,对朝鲜半岛的地形颇有点不习惯。解放战争我军的大兵团作战,习惯于在广阔的平原进行大踏步进退,运动、迂回、穿插、分割、围点打援,各种战得心应手。
朝鲜山地地形为主,整个半岛山地占75%,北朝鲜山地更是达到82.5%。首批入朝的都是四野部队,主力是在东北大平原上打出来,我军各级将领都有些担心我们的传统战术在朝鲜半岛不好施展。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大一统王朝都没有征服朝鲜半岛,与其恶劣的地形条件不无关系。汉朝设的是羁縻州郡,隋朝三征高句丽而不克,唐朝也是百般打不下。元占了半岛一少半,明、清时朝鲜已大致形成现在的分界。
撇开政治、民族、文化等问题不谈,军事上核心问题就是山地不利于交通、供应,远道征进的部队无法稳定保证后勤,进攻难以为继。
然而,万幸的是,我军和美军是在这种崎岖不平的地形条件下作战。
如果是在东北、华北、华东那种开阔的大平原,又或如东欧、中欧大平原,在美军强大的立体空炮火力打击下,我军的运动战优势将不成其为优势,密集的部队无从躲避,反而会遭到美军重大杀伤。
我军缺乏重武器,大部分是轻步兵,战斗力受地形限制虽然也有影响,但远远小于美军重武器部队受到的限制。
后来敌我相持,正是崎岖不平的山地,使美军重火力大打折扣。而我军以强大的学习能力,迅速适应了山地作战,才能在后来几次运动进攻作战中稍占优势。
我军传统的包围、分割战术也无法顺利地实施,也是地形所限。山中狭长谷地多,无法真正包围敌军,很多包围只能做到拦头截尾,两侧多有漏风,处于围中之敌一旦溃散则无法全歼。地形的限制,也增加了我军穿插分割的难度,难以迅速将大量主力投放到敌前,导致追上了也拦不住,围住了也吃不掉。
不过总体上讲,这一转折点是抗美援朝最具标志意义、最具战略意义的重大转折,我军一上来就赢得了主动,迫使美军转为退守之势。
第二转折点:砥平里之战
第一、二、三次战役我军基本都是攻势,大量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
大好形势并未持续进行下去,志愿军解放汉城、进逼37度线后,新上任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逐渐摸清志愿军的进攻特点和战斗力极限所在,在志愿军刚刚结束第三次战役、部队伤亡较大而未获补充之际,发起了反攻。
彭总为夺取战役主动,被迫策划展开第四次战役,以攻为守,企图粉碎美军攻势,为后续休整赢得时间。
第四次战役确立的“西顶东反”计划,从全局讲成功了一大半,不管是西线的南汉江阻击战,还是东线的横城反击战,都有力地遏止了美军反攻。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面成功虽然多,但没有从根本上粉碎美军攻势,且在最关键的砥平里之战上,志愿军发生比较大的失利。
一定程度上说,整个西顶东反最后导向的就是砥平里攻坚战,这场局部战斗具有战役意义。胜,则逼迫美军全线后撤,李奇微的攻势就此瓦解,第四次战役会像前三次战役一样,继续把美军向南压。败,则前面各种铺垫、各种声东击西,全都白忙活。
论者大多转折意义定位为,美军首次在战术要点上顶住了志愿军围攻和阻援,从此美军敢于大胆在前线守点,而不是像前三次战役一样,一被包围或切断后路就仓惶逃跑。
确实如此,但又不尽然。
与志愿军第四次战役总体设计与砥平里局部攻坚一样,美军的攻势总部署与砥平里防守成功,也是整体与局部互相转化的结果,不能只理解为增强美军信心,而是验证了李奇微防守战略和美军快速调兵体系的成功概率。
砥平里之战发展到最后,其实志愿军有力量最后将其攻下,但邓华权衡再三下令撤兵。什么讲究呢?
美军在砥平里被围攻后,立即调整战场布局,一方面在砥平里后方填补防线口子,使志愿军东线在横城方向撕开的口子再度抹平,志愿军无法采取惯用战术通过纵深扩大阵线、攻击两翼美军的侧面而动摇美军整个阵线,美军成功了。另一方面各路美军源源不断向砥平里开进,使志愿军不得不担忧大部分再行密集,会被美军优势空炮火力大量杀伤,那样即使费尽气力拿下砥平里也会得不偿失。
从这一事实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美军通过砥平里一战,得出了三个结论:
第一,美军拥有守点的能力,志愿军的包围分割战术并不是万能的。
第二,志愿军运动战的攻击力是有限的,不必过度担忧。
第三,美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快速的后勤保障、强大的战役指挥调度,对比志愿军都有很大优势。
这事实上标志着志愿军大规模机动的阶段结束了。
彭总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转折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战场条件、敌我打法、力量对比等方面都出现质的变化时,仍发动第五次战役,终于导致180师的重大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