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篇刊登在日本财经媒体《MoneyPostWeb》上的文章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文章邀请了一位名叫井上的军事专家,对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番“深度”剖析,其结论颇为耐人寻味:在可能爆发的海空冲突中,日本自卫队技高一筹,但最终获胜的却会是中国。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论调,究竟是严谨的军事分析,还是别有用心的舆论引导?
先手在我,优势在我?
井上专家的论证,首先从一场假想的局部冲突展开。他认为,中日若发生摩擦,主战场必然在海上,因此中国百万陆军的庞大数量可以暂且忽略。在海空对决的舞台上,他显然对日本自卫队抱有极大的信心。
他特别提到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新锐装备。比如,被他誉为世界一流的“大鲸”级柴电潜艇,在他看来有足够能力突破中国的反潜网。而对于水面舰艇,他更是直言日本最先进的“最上”级护卫舰,其技术水平“很可能超过中国海军”。
这份自信的核心来源,似乎是对美制技术的迷信。井上强调,日本拥有美国进口的“宙斯盾”系统,因此防空能力强大;反观中国,因为没有“宙斯盾”,防空能力就“不行”。基于此,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一旦开战,中国的航母编队根本无法安然出港。
空战方面,他同样沿用了这套逻辑。他声称中国空军的主力歼-11和歼-15,不过是“老旧苏霍伊飞机”的衍生品。而日本的F-2和F-15则代表了更优越的美国技术。尽管承认中国的歼-20存在技术优势,但他马上补充说,日本已采购147架F-35,足以抵消这种优势。
他甚至将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也纳入了对比。在他眼中,常年与美军进行联合训练的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员,掌握了“高超的作战技能”。而缺乏与美国空军“大师”实操经验的中国飞行员,其真实战斗力“值得怀疑”。按照这套说法,中国海空军似乎只是个数量庞大的“花架子”。
数量的暴力美学
然而,井上专家在描绘这幅“日本精锐”画卷之前,却首先亲手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他在文章开篇就摆出了一系列悬殊的数据,似乎在告诫那些对中国实力不屑一顾的日本人,不要过于自大。
他明确指出,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早已远超日本。陆上力量方面,中国拥有约100万兵力,而日本陆上自卫队仅有13万人。海军舰艇数量对比更为夸张,中国拥有690艘,日本则为139艘。他还特意提到,随着福建舰的服役,中国将拥有三艘航空母舰。
在空中力量上,差距同样是数量级的。中国拥有约3370架各类飞机,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斗机仅有370架。除此之外,他还点出了中国拥有约600枚核弹头这一战略威慑力量。这些冰冷的数据,与他后续对日本海空“质量优势”的吹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真正的“王炸”在别处
就在听众以为他要围绕“质量对数量”展开长篇大论时,井上再次笔锋一转,抛出了他最终的观点。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既不在于日本的“精锐舰机”,也不完全在于中国的庞大舰队,而在于中国手中掌握的非对称打击力量。
他明确表示,中国真正的决定性优势,是其庞大的中程弹道导弹武库和无人机集群。他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旦冲突爆发,中国将动用“东风”系列导弹,对日本各地的机场和港口进行饱和式打击。同时,大量的无人机将像蜂群一样扑向日本自卫队。
面对这种来自四面八方、防不胜防的攻击,日本将束手无策。在这种打击模式下,之前讨论的“最上”级护卫舰有多先进、F-35飞行员技术有多高超,都失去了意义。因为作战平台在出动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在基地里被摧毁了。
井底之蛙还是另有盘算
井上的这番论证,逻辑链条看似完整,却充满了刻意的取舍和简化的认知。将现代战争简单归结为几款明星武器的对决,本身就暴露了其认知的局限性。他吹捧“大鲸”级潜艇,却闭口不谈其在核潜艇面前的生存能力;他迷信“宙斯盾”,却似乎对中国海军早已普遍装备的中华神盾系统一无所知。
更重要的是,他完全忽略了体系对抗这一现代战争的核心。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联合作战能力,才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这些深层次的要素,在他的分析框架中完全没有位置。这种分析,与其说是军事专家的研判,不如说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舆论构建。
这种看似矛盾的论述,或许恰恰是其高明之处。先承认中国的总体强大,制造“中国威胁论”的紧迫感,为增加防卫预算铺路。接着,通过贬低中国常规海空力量、吹捧日本自卫队,来安抚国内民众情绪,维持一种虚幻的“战术优越感”。最后,点出导弹和无人机这一“致命短板”,将舆论焦点和资源需求,精确引导到发展反导和反无人机能力上。
结语
这种选择性失明和对历史的健忘,是极其危险的。二战时期,对自身实力过分自信和对对手的严重轻视,最终将日本拖入了失败的深渊。如今,这种带有误导性的军事评估,很可能再次将公众和决策者引向危险的战略误判。所幸,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往昔。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国防体系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应对任何挑战。对于井上专家这类论调,我们大可以当成一个笑话来看。这份从容和底气,正是来源于我们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