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石破茂与战败日谈话风波:阅兵前夜的暗流与博弈
一到夏天,东京街头就开始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地铁站里贴着“八月十五日和平祈念仪式”的海报,老人们穿着整齐西装走进靖国神社,年轻人则在便利店门口买冰啤酒。每年这个时候,日本总有点不安分——从村山富市到小泉纯一郎,再到安倍晋三,无论嘴上怎么绕,总会说几句反省战争、悼念逝者的话。这成了个惯例,也像是给世界看的面子工程。
可今年有点不一样。石破茂,这位看起来憨厚实则心思细腻的新首相,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传言说,他要打破历史传统,不再在战败纪念日发表个人见解。这消息一出,外头议论纷纷,有人在银座喝清酒时还顺带骂了两句,说这家伙是不是想搞事情。
其实,日本国内对这事儿也吵翻了天。一半以上的民众都觉得,这种道歉谈话不能停。他们倒不是全都真心反省历史,只是觉得现在国际形势复杂,日本经济又指望和中国多合作,要是真惹恼了邻居,那可是自讨苦吃。今年偏巧赶上中国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北京城里早就忙得不可开交。据我一个在朝阳区做志愿者的朋友讲,他们连交通管制方案都提前排练过好几遍,就怕哪家媒体抓住小辫子大做文章。
转回日本政坛,其实石破茂本人也挺为难。他公开否认取消谈话传统,还特意强调会谨慎选择时机,把自己的新想法融进去。不过他那副“既要又要还要”的姿态,让党内右翼极为不满。自民党最近因为高层牵扯邪教丑闻、黑金案选举失利,本来士气低落,如今右翼借机逼宫,把锅甩给石破茂,“你要么跟我们一起强硬,要么等着下台。”据说,自民党总部附近的小酒馆老板娘听他们吵架,都能背出几个关键词:“道歉”、“投降”、“责任”。
我爸年轻时去过一次长崎,那年正好碰上原爆纪念活动。当时当地导游私下嘀咕:“这些政治家的发言,你信几分?”她还提起村山富市1995年的那场著名演讲,说他提到了殖民统治和侵略,但很多普通日本人其实没太当回事。“只是个仪式感罢了。”导游叹气。
再往后十年,到2014年安倍晋三掌权的时候,“道歉”两个字已经变得稀薄许多。他的70周年讲话避开敏感词汇,只强调未来世代无需继续谢罪。在大阪一家二手书店淘旧报纸的时候,我看到当年的评论版块挤满批评:村山老爷子直接出来怼,说你这到底是在向谁致歉?为什么而致歉?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更是不留情面地骂了一通。一些平权团体甚至专门办展览,用红线标记那些被删掉或模糊处理的关键语句。有意思的是,同期菲律宾总统却夸奖日本,说什么“怀着同情心积极参与地区事务”,仿佛完全忘记马尼拉惨案似的。
有人问,为啥菲律宾这么快原谅?原因很简单,两国利益捆绑太深。南海纠纷需要靠拢美国阵营,而美日在亚洲又是一条绳上的蚱蜢。有本《东亚外交边角料》写过一句俏皮话:“昨天仇敌今日友,一杯清酒解千愁。”听起来荒唐,其实一点没错。不止菲律宾,据说泰国某高校还有学生组织专门研究中日关系,每次遇到这种节点都会邀请专家座谈,有一年甚至请来了曾经参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小野寺先生,他只淡淡一句:“利益决定态度。”
今年情况更微妙。就在北京准备大阅兵之际,日本社会舆论分裂明显。我表妹在京都大学读社会学,她宿舍楼下贴满各类呼吁保持反省传统的小字报;但隔壁理工男生宿舍却私底下吐槽:天天道歉有什么用,该干嘛干嘛呗。据统计机构NHK去年底的数据显示,大约5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保留战败日首相关于历史认识的个人见解发布环节。而保守派媒体则拼命放大另一半声音,在电视节目里轮番炒作“新时代应有新表达”。
此刻最焦虑的人恐怕还是石破茂本人。他既担心国际压力,又害怕国内右翼趁机发难。本月8号就是自民党的全体会议,据传部分资深议员已经磨刀霍霍准备找他算账。“坚持原则可以,但别砸饭碗!”这是永田町流行的一句话,经常被秘书处茶水间里的阿姨拿来调侃政客们左右为难的处境。据坊间传闻,上次小泉纯一郎也是差点因为类似问题被逼退一步,不过最终靠幕后交易才稳住局面(参见《平成政坛内幕录》第五章)。
其实关于所谓十周年节点发表个人见解这一套,并非古已有之,也是1995年以后才逐渐成型。当初制定流程的人,如今多数已退休养老。但制度惯性像老旧钟表,一旦启动便很难彻底停摆。我小时候跟外公聊天,他总爱提起昭和年代某些奇葩规定,比如政府文件必须用毛笔誊写三份,现在看来荒诞,却没人敢轻易废除。同理,道歉声明虽无法律效力,却已然成为一种政治符号——动不得,也碰不得。
顺带插一句,今年不少专家建议可以考虑以更加开放、多元方式表达对战争历史认识。例如东京大学近现代史教授松井健太提出,可以邀请中韩代表共同参与纪念活动,以示诚意。这种主张目前仍属少数派,很可能只停留在学术圈内部讨论阶段(引自2023年度《东亚关系论坛》论文集)。
最后一点冷知识,其实早在1960年代末,就曾有短暂尝试取消类似官方悼词,当时由于社会左翼运动高涨,加之美军驻扎冲突频发,一度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抗议游行。《每日新闻》档案室保存了一份珍贵照片:银座四丁目路口,人群举牌怒喊“不忘过去”,背景是一辆警车缓缓驶过。这段往事如今鲜有人知,却恰好说明每逢敏感时期,道歉与否绝不仅仅是嘴上的功夫,更关乎整个国家身份认同与外交策略抉择。
至于北京会不会给日本代表团预留席位,目前尚未可知。我妈昨天刷手机新闻,还纳闷问我:“他们真能放下面子吗?”我只能笑笑摇头,让她先把晚饭端出来再聊这些远方烦恼吧——毕竟,有些答案啊,只能等时间慢慢揭晓。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每日新闻》档案、《平成政坛内幕录》、《东亚外交边角料》、《东亚关系论坛》等及亲历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