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总有些东西无法传承给后人,也有些事物在生命终结时无法带走,这话放在黄百韬和他的家人身上,再恰当不过,只是其间总夹杂着太多令人伤感的画面。
黄百韬,字焕然,原籍是广东梅县,也就是如今的梅州梅江区,他出生在天津,其祖居位于现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小溪唇居委下市角卖柴坪巷内的黄屋5号。
黄百韬的家族有着深厚的军人背景,他的祖父黄凤山,曾在清廷担任山东曹州总兵,威风凛凛。
父亲黄宗骏后来也投身军旅,成为淮军统领,驻守在河北一带,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便搬迁至天津居住。
虽说家搬离了原籍,但黄百韬在这样的军人世家诞生,仿佛冥冥之中继承了祖辈的军人基因。
这基因也成了他日后成为军人,并在战场上有着出色表现的重要资本。
说起黄百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源于1948年末到1949年初那场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的大幕正式拉开,华东野战军兵分两路,一路主力迅猛向南推进,另一路则快速向北进发,摆出威逼徐州的态势。
徐州顿时陷入紧张局势,告急声不断,当时驻扎在徐州以东新安镇和阿湖地区的第七兵团,接到紧急命令,要从新安镇向徐州撤退,负责守卫徐州东南区域以及飞机场。
而第七兵团的司令,正是黄百韬,黄百韬的撤退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混乱,部队伤亡惨重。
就在他率部西撤的关键时刻,何基沣、张克侠按照预定计划,率领部队在徐州贾汪起义,这使得徐州东北方向的门户大开。
解放军山东兵团抓住时机,迅速南下,11月10日,黄百韬兵团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且没有援兵支援,最终被解放军合围在碾庄附近。
被围后,黄百韬决定死守待援,蒋介石也又是写信又是发电报,给他加油打气。
可黄百韬心存侥幸,负隅顽抗,可结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部队一个接一个被消灭。
到了11月22日,第七兵团被彻底歼灭,绝望之中的黄百韬,最终选择举枪自杀。
黄百韬一生有两任妻子,依据《中华民国史第三卷》里的记载,他的首任妻子是金恕勤。
黄百韬的童年过得十分艰难,5岁时父亲离世,家庭贫困,他和母亲只能靠捡煤核维持生计。
后来,母亲到当地苏姓富户家做女仆,黄百韬则去给富户家少东家当书僮,他自幼聪慧,很受主人喜爱,在主人的资助下得以进入学堂读书。
1913年小学毕业后,他考入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学部,三年后顺利毕业,凭借着苏家与江西督军李纯的世交关系,他被推荐到李纯那里,进入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当学兵。
1917年8月的时候,李纯被调去担任江苏督军,黄百韬也随他一同到了南京,在李纯身边做传达兵,黄百韬工作认真,人也机灵,李纯对他十分赏识。
后来,李纯干脆把自己特别喜欢的婢女金恕勤许配给了黄百韬,还送他去军官教育团第五期步科接受专业训练。
这张照片,画面里是黄百韬和金恕勤两人,最抓人眼球的,当属黄百韬那锃亮的大光明额头,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英俊的面容,他有着双眼皮、大眼睛,模样十分帅气。
再看一旁的金恕勤,穿着打扮很朴素,整个人透着一股质朴劲儿,脸庞看起来很清秀,一看就是个实诚的老实人。
然而,在如今能查找到的历史资料里,关于金恕勤的记载少得可怜,所以金恕勤后来的生活状况、人生经历如何,已经无从得知,这也给黄百韬的这段婚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资料显示他的妻子叫刘碧云,依据《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子女》一书所写,黄百韬的妻子名为柳碧云,她为黄百韬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黄孝先,女儿黄丽珍后来成为了台湾华视的新闻记者。
黄百韬自杀后,身旁的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心急火燎地赶到黄百韬家中,把黄百韬自杀的来龙去脉,仔仔细细地讲给了夫人柳碧云。
柳碧云一听这噩耗,瞬间悲痛到了极点,大哭一场后便振作了起来,她苦苦哀求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一定要把尸体运回南京。
李文正见柳碧云如此悲戚,便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后,他找到了黄百韬早年的朋友张进叶,两人一同前往碾庄。
不久之后,黄百韬的尸体被顺利运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殡仪馆,本来关于黄百韬的墓地,蒋介石有所打算,可因为局势问题,蒋介石自己都自顾不暇,别说安排他的墓地了。
蒋介石顾不上,可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不能不管,她和杨廷宴、李文正等人为了黄百韬的安葬之地伤透了脑筋。
可究竟把遗体埋在哪儿才既安全,又便于后代找寻祭拜呢?一番思索后,他们决定先到各处实地勘察一番再做决定。
于是,柳碧云和他们一起坐着吉普车,先到中华门外找了一整天,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第二天,他们又来到中山门,依旧一无所获。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太平门,朝着栖霞山方向行驶,当行驶到蒋王庙时,柳碧云看到了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求下车看看。
三人下车后踏上台阶,经过李文忠墓,站在小山头上一眼望去,只见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里松柏常青,环境清幽,柳碧云心头一阵激动,觉得此处正是他们苦苦寻觅的地方。
三人很快达成一致,决定将黄百韬的墓址定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上“黄焕然之墓”。
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云特意选择在一个没有月光的晚上下葬,本来,解放前这一带就人烟稀少,交通也不便利,黄百韬的墓就这样悄然出现在这里,除了个别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直到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率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才很容易地找到了父亲的墓,并在此举行了祭奠仪式。
说起黄百韬的儿子黄孝先,那可真是个让人直摇头的不争气逆子,黄百韬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常年四处征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根本无暇顾及对儿子的管教。
或许是因为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实在太少,心里觉得亏欠,黄百韬对黄孝先难免就多了几分偏爱,这份偏爱,却让黄孝先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子,从小就肆意妄为。
黄孝先跟着母亲撤到台湾后,依旧是肆意妄为,因为“误杀”犯下了死刑。
黄百韬的夫人柳碧云得知这个噩耗后,心急如焚,她手执着丈夫用生命换来的青天白日勋章,守在妇女联合会门前,希望能用这枚他拿命换来的勋章换回儿子一条命。
原来,黄百韬战功赫赫,曾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或许正是这份勋章的“分量”,蒋介石发布命令,将黄孝先的死刑减为无期徒刑。
我国有句古谚“虎父无犬子”,可这话放在黄百韬身上却不灵验了。
黄百韬是战场上的悍将,有勇有谋,可他的儿子却没遗传到他的半分魄力和本事,还让他蒙羞,这也让我们看到,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