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破冰船队,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
第一艘极地破冰船是1899年的“叶尔马克”号,由俄国设计、英国建造。第一艘极地核动力破冰船是1957年的“列宁”号,服役30年后,现已成为摩尔曼斯克港口的一座博物馆。
目前,俄罗斯现役破冰船总数42艘。其中,34艘为柴油动力,8艘为核动力。这8艘核动力破冰船,归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经营。
-胜利50周年号(50LetPobedy)(海洋破冰船,双反应堆)
-亚马尔号(Yamal)(海洋破冰船,双反应堆)
-泰梅尔号(Taimyr)(河道破冰船,单反应堆)
-瓦伊加奇号(Vaigach)(河道破冰船,单反应堆)
-北极号(Arktika)(22220型)
-西伯利亚号(Sibir)(22220型)
-乌拉尔号(Ural)(22220型)
-雅库特号(Yakutia)(22220型)
俄罗斯22220型破冰船是世界最新式的破冰船,于2013年开始建造,计划建造至少7艘。
首舰“北极”号于2020年入役,第二艘“西伯利亚”号于2021年入役,第三艘“乌拉尔”号于2022年入役的,第四艘“雅库特”号于2025年入役。
其余3艘楚科奇号(Chukotka)、列宁格勒号(Leningrad)和斯大林格勒号(Stalingrad)正在建造。其中,“楚科奇”号预计2026年开始服役,另外2艘将在2030年前交付。
22220型破冰船长174米,宽34米,满载排水量3.35万吨,轴功率60兆瓦,可破冰层厚度2.9米,使用年限40年。这些破冰船均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由俄罗斯国家核动力船舶公司提供资金。
俄罗斯现有的核动力破冰船,目前在北极西部地区(如喀拉海和巴伦支海)实现全年航行,而在“北方海路”的东部区域,只在夏季和秋季投入使用,其他时间由于在重冰环境下,航速仅为2~3海里,运营经济成本较高。
同时,俄罗斯现有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只能开辟宽度为33至34米的航道,而Panamax级油轮需要至少40米宽度,Suezmax级更是需要50米宽度。
因此,俄罗斯红星造船厂(Zvezda)正建造能力更为强大的“领袖”级(Lider)重型核动力破冰船(10510型),该船长209米,宽48米,满载排水量7.138万吨,轴功率120兆瓦,配备2个反应堆,可破冰层厚度4.5米,能够开辟50米宽度的航道。俄罗斯计划首批先建造3艘“领袖”级重型核动力破冰船,每艘耗资16亿美元。
首艘“领袖”级破冰船命名为“俄罗斯号” (Russia),已于2021年7月在滨海边疆区“星辰”造船厂开工建设,原计划于2027年投入使用,现已推迟至2030年。
“领袖”级破冰船的最大优势,能够以12~13节的航速在极地全年航行,确保为排水量超过1×105t和船体宽度超过50m的船舶提供护航服务。
在非核动力破冰船队建设方面,俄罗斯正在建造4艘非核动力的23550型破冰巡逻舰。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柴电破冰船船龄已超过35年,随着报废船只退役,柴电破冰船的数量开始减少,预计到2030年将减半。此外,俄罗斯还有一批港口破冰船、冰级拖船等技术和辅助船舶。
根据公开资料,环北极八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丹麦)中,除了俄罗斯有42艘破冰船外:
-美国有2艘,分别是重型“北极星”号和中型“希利”号。 “北极星”号1976年服役,已有近50年历史,属于超期服役,该船长约122米,满载排水量为13842吨,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希利”号1999年服役,船长128米,宽25米,满载排水16700吨。
美国新一代重型破冰船被命名为“极地哨兵”号,长140米,宽28米,满载排水量2.3万吨,破冰厚度1.8-2.4米,由美国密西西比州布林格造船厂建造,投资超11.5亿美元,预计在2029年交付。2025年3月,特朗普宣布要建设48艘破冰船。
-加拿大有7艘,其中重型破冰船有2艘,分别是“路易斯·圣洛朗”号和“特里·福克斯”号。目前,加拿大正在建造重型破冰船“JohnG.Diefenbaker”号,计划在2030年交付。
-北欧五国均有破冰船队,其中芬兰有8艘,其破冰船设计与建造能力较为出众。
2024年8月,美国国防部发布《2024年北极战略》,宣称将扩大美国在北极地区投送能力。2024年11月,美国与加拿大、芬兰签署《破冰船协作行动协议》(ICEPact),三方预计投资超100亿美元,“共同开发世界级极地破冰船”,在未来十年内建造70-90艘破冰船。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国。
2025年1-6月,我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上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造船完工量:2413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的51.7%。
-新接订单量:4433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的68.3%。
-手持订单量:23454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的64.9%。
不过,在破冰船领域,我国远不及俄罗斯,甚至不如芬兰和加拿大等国。因此,破冰船应作为我国接下来重点研发和制造的细分领域。
目前,我国有3艘破冰船。
我国第一艘破冰船是“雪龙”号,是1993年从乌克兰赫尔松船厂进口的,后经多次改造,作为我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全长167米,船宽22.6米,排水量2.1万吨,可破冰层厚度1.2米(含0.2米雪层)。
我国第而艘破冰船是“雪龙2”号,于2019年7月交付(芬兰参与设计),这也是国产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标志着我国在破冰船领域开启自主建造发端时代。
雪龙2号破冰船全长122.5米,船宽22.3米,满载排水量1.4万吨,船体强度达到PC3级(注:国际上将破冰船分为PC1~PC7这7个等级,PC1级别最高),可破冰层厚度1.5米(含0.2米雪层)。
我国第三艘破冰船是“中山大学极地”号,是由民营企业家张昕宇、梁红夫妇购买并捐赠给中山大学的,由加拿大海军设计院设计,长78.95米,宽17.22米,满载排水量5852吨,可破冰层厚度1.2米,设计破冰能力CAC4(加拿大标准),等效PC3。
现阶段,我国正在加紧研发制造高能级极地破冰船。
如,广船国际正在建设一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船长103米,排水量9200吨,可达到PC4级,计划2025-2026年完工。再如,在2019年第20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曾展出一款我国自己设计的极地重型破冰船,排水量2.6万吨,破冰能力达到PC2级。
关于我国核动力破冰船的官方消息很少,下图是外媒对中国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与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的对比:
2017年6月,我国首次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将北极航道作为“一带一路”三大海上通道之一。7月,中俄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2018年1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2024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
—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机制框架下,成立中俄北极航道合作分委会,推动将北极航道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走廊,鼓励两国企业在提升北极航道运量和建设北极航道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极地船舶技术和建造合作。
北极地区至少有三大战略价值:
一是资源价值。天然气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5%(一说30%),石油储量约占全球未开发资源的25%(一说13%),煤炭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9%。除了能源,北极地区还蕴藏大量的钻石、金、银、铁、镍等矿产资源。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评估报告,北极地区拥有的待发现可采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22%。
二是航道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层融化,北极航道极大缩短了欧亚之间的海运航程。根据海杰航运2025年9月的“中欧北极快航”线路,从宁波舟山港经北极通往欧洲的菲利克斯托(英国)、鹿特丹(荷兰)、汉堡(德国)和格但斯克(波兰)等港口,单程仅需18天(中欧海运传统线路35-40天)。因此,一旦北极航道全年常态化开行,必将重塑全球海上路线和世界经贸格局。
三是军事价值。北极地处亚欧美结合部,是最为理想的洲际导弹发射地和战略轰炸机起降场。二战时期,美国就在北极格陵兰岛部署空军基地、海军基地、雷达站、气象站等设施,冷战时期美国的“冰蚕计划”也在此地.
随着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发展,破冰船尤其是核动力破冰船将逐步从“非主流船型”转变为主流船型。谁掌握了破冰船,谁就掌握了北极的未来。
经略北极,“破冰船”是关键之举。